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对金沙江流域中游地区的陆生生态环境本底进行调查,基本掌握该区域的陆生生物多样性、陆生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游河段水电开发可能造成的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并从流域全局以及战略的高度,研究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2.
姜洁  许甜  刘婧  杨超  崔淦 《装备环境工程》2021,18(7):99-106
目的 揭示碱性环境下交流干扰对富锌环氧涂层失效机制的影响.方法 以富锌环氧涂层为研究对象,以X80钢为基体,手工涂敷形成带涂层的X80钢样品,通过五点测试法确定涂层厚度为(25±5)μm,施加交流干扰电压.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涂层样品在3%(质量分数)NaOH溶液中随浸泡时间的电化学阻抗变化特征,揭示交流电对富锌环氧涂层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碱性环境下,锌粉更有利于活化,但是反应速率也更快,导致活化的锌粉表面能够迅速形成腐蚀产物Zn(OH)2和Zn(OH)42-,阻止锌粉之间的电连接,同时基体Fe在碱性环境中容易发生钝化,极大地减弱了涂层与金属基体的湿结合力.当交流干扰存在时,活化锌粉的反应过程非常迅速,以至于不能形成有效的电连接和阴极保护.结论 交流干扰能够抑制锌颗粒的活化过程(ZnO→Zn(OH)2/Zn(OH)42-),促进活化锌颗粒的反应过程,削弱锌的阴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3.
姜洁  许甜  刘婧 《装备环境工程》2021,18(6):119-124
目的 探究一种适合于低盐度海域干湿交替环境金属腐蚀防护的金属镀层.方法 以胜利海域低盐度的腐蚀环境为研究对象,以D32钢为基体,通过直流脉冲电流电镀4种金属(Al、Mg、Cu和Zn),镀层厚度为(30±1)μm,通过电化学测试和腐蚀形貌分析研究不同镀层金属的腐蚀动力学过程和点蚀特征,以确定最佳保护金属镀层.结果 在干湿交替和低氯离子浓度下(质量分数为2%),4种电极均表现为活化腐蚀状态,均为阳极控制状态.4种金属镀层腐蚀电位从低到高为Cu相似文献   
24.
低湿地区域因其经济发达,财富密度大,故对于水灾损失评估,水灾信息的高精度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水灾信息表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淹没范围和水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首先,论述了研究低湿地区域水灾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应用“3S“技术提取高精度水灾信息的必要性,然后,综述了“3S“技术在水灾信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今后在低湿地水灾信息高精度提取中应优先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5.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6.
中国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世界性城市灾害的加剧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它也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如何协调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综述了中国城市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薄弱环节的综合分析,依据作者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就中国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3条政策建议:即完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保障机制,特别是灾害预警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的建设,特别是明确城市建设中减灾工程与非工程设施投入的固定比例,完善减灾教育宣传体系和综合灾害应急响应的科技平台体系;建立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特别是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中综合减灾规划的改进和完善,加快拓展城市企业灾害保险与再保险和发展适应城市灾害风险的“安全社区”范式。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剩余污泥具有“污染”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利用其吸附性能去除污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实现“以废治废”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好方法。总结了剩余污泥吸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和机理,系统分析污泥特性和环境条件对吸附的影响,最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污泥吸附的研究现状,提出污泥吸附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剩余污泥吸附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9.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30.
基于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的实地调查,以晏城镇李官社区和康驿镇康达社区为例进行模式分析和政策优化设计,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改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主要包括组织运作、空间布局、资金筹集和利益分配四个维度;2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具体模式虽然略有差别,但地方政府在整治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3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着组织运作模式的运行主体单一、空间布局模式的未来考量不足、资金筹集模式的来源渠道有限、利益分配模式的配置失衡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围绕模式的四个维度进行优化,即成立组织运作的三级指标交易机构、开展拆旧安置的空间动态置换、推动资金筹集的迭代补偿、建立市场机制下的利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