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安全科学   322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02篇
综合类   661篇
基础理论   200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为了快速和准确定位室内时变流场中的污染源,提出了一种综合的多机器人源定位方法(URPSO),并综合利用机器人实验和数值实验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在风扇左右周期性摆动的实验环境中,利用3台机器人开展了15组独立性实验,其中14组实验成功定位源,成功率达到93.3%,说明URPSO方法在室内时变流场中具有强鲁棒性.其...  相似文献   
882.
微塑料是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近年来针对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流,其中微塑料污染特征与来源有待研究。为此,该研究通过系统采集韩江下游不同功能区水体样品,基于光学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别查明水体中微塑料的丰度、颜色、形态和成分,评估韩江下游水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探讨其来源。结果表明,韩江下游水体中微塑料污染水平相对较低,平均丰度为(283±176) n/m3。韩江不同河段微塑料残留水平和特征差别较大,说明来源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饮用水源地河段的微塑料丰度最低且形貌一致度较高,很可能是来源于上游输入和大气沉降。人口密集的城区、水上公园和郊区河段的微塑料丰度明显较高且形貌多样,很可能与周边居民区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有关。总体而言,韩江水体微塑料污染较轻,但仍需做好防控管理,深入推进禁塑工作,限制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严防人员密集区和工业企业等重点区域塑料污染物入河。  相似文献   
883.
土法炼锌区废渣重金属固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北土法炼锌形成大量的废弃地,废渣重金属Zn、Pb和Cd全量分别为:7 521、5365和53.4mg·kg-1,废渣的pH值为8.53,当地的背景土壤的pH值为5.39.重金属污染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来说防止重金属的迁移扩散显得尤其必要.用优级纯硝酸调控废渣的pH值检验pH值降低时废渣重金属释放程度;用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进行吸附;野外用碱石灰、纯碱和烧碱在土法炼锌区对废渣释放的重金属进行吸附.结果发现废渣重金属Pb、Zn和Cd随pH值降低而释放,Cd和Zn的释放量较大,pH值是影响重金属迁移扩散的重要因子;碱石灰、活性炭、粉煤灰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比较得出碱石灰的吸附效果最好;野外实验进一步发现碱石灰固定重金属稳定性好、吸附性强.黔西北土法炼锌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区分布,碱石灰来源广,用作废渣重金属释放的固定材料相对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884.
茄子植物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分离纯化不同来源地茄子健株和青枯病株内生细菌,利用细菌脂肪酸鉴定技术进行鉴定.共获得内生细菌18属28种,健株共分离到内生细菌15属23种,含量为5.96×105CFU·g-1.病株分离到内生细菌14属16种,含量为3.191×108CFU·g-,其中青枯雷尔氏菌含量为3.187×108CFU·g-.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细菌最多,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不同种植地来源的茄子健株内生细菌的种类数量有较大差异,来自晋江的健株分离到13属17种,来自东洋的健株分离到7属9种,而来自福清的健株仅分离到3属4种.来自晋江的植株内生细菌的SIMPSON(D)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H1)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63 2和3.572 5,均高于来自东洋植株(D:0.9444,H1:2.725 5)和福清植株(D:0.833 3,H1:1.5).而均匀度则以来自东洋植株最高(0.970 8),来自晋江和福清的植株分别为0.9654和0.9464.不同生长环境下不同生长状态的茄子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研究对于通过微生物标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验意义,对于科学说明生防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5.
土法炼锌区生态退化与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法炼锌致使冶炼区大量重金属的累积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研究以土法炼锌的集中点妈姑为例,探索了土法炼锌区的土壤和植被退化现状,以及重金属的分布规律,为废弃地的生态重建与污染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冶炼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成为裸地,停止冶炼后,植被自然恢复极为缓慢,特别是废渣堆放处.冶炼残渣具有较高的pH值和EC值、低CEC,有机质极为缺乏,含N量低.冶炼区污染土壤明显酸化,导致P有效性降低.冶炼废渣具有高的孔隙度和良好的通气性,但持水保水能力差.冶炼废渣的Pb、Zn、Cd含量分别为4 632 mg/kg、8 968 mg/kg、58 mg/kg.污染土壤的Pb、Zn、Cd含量分别为234 mg/kg、400 mg/kg、9.6 mg/kg.污染土壤中Pb、Zn、Cd的DTPA提取态百分比分别为6.8%、19.97%、29.72%.废渣中Pb、Zn、Cd的DTPA提取态百分比分别为0.44%、1.36%、4.80%,但其绝对含量接近于污染土壤,具有较大环境风险性.  相似文献   
886.
反硝化-分解作用模型(DNDC)能较好地拟合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的N2O释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季节变化模式,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气温、降雨量和降雨中无机N浓度变化对亚热带旱田生态系统N2O释放的潜在影啊.结果表明,除大亚外,其它作物和休耕地土壤N2O释放通量对气温变化接近于正响应;玉米地、大豆地和体耕地(对应于玉米生长期)土壤N2O释放通量对降雨量的变化也接近于正响应;降雨中无机氮浓度的变化对3块实验田NO2释放通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87.
瓦里关山大气浑浊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海省瓦里关山1997年2、6、8、12月太阳直接分光辐射观测资料,利用简化的辐射传输方程和Angstrom公式计算了大气光学厚度和大气浑浊度系数,分析了该地春、冬季大气浑浊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88.
土壤与植物的取样对元素过程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然而,这一问题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如果对取样不作进一步的规范,它将严重危害我国生态定位研究的长远战略。根据在鹤山与小良生态定位站的研究工作,探讨了南方森林生态定位研究中有关取样与测定的6个问题,包括:准确定位与时空可比性;混和样每个小土体标准化;发生层次取样;土壤有机质动态跟踪的取样频度;建立标样抽检制度植物的枝条与根的径级问题。  相似文献   
889.
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广东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土壤问题;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人、地、粮矛盾日益加剧;忽视耕地养护,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严重.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90.
年龄为5±2h的纯系微型裸腹蚤置于25±1℃、主要含斜栅藻的培养液、静置换水的条件下培养时,其体长(lt)增长模式为lt=1.30-0.7976e-0.3682t(lt为体长,t为时间),各龄蚤平均体长为1.08mm,平均寿命为19.1d,生殖高峰发生在第5龄期,累计生殖量为101.21个.从初始20个体的种群计算,种群生长曲线呈logistic型:y=2024/(1+e4.136-0.537t)(y为总个体数),内禀增长能力rm=0.985/d,净生殖率R0=82.253/世代,世代平均周期T=4.7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