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15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毛竞 《青海环境》2012,23(2):96-100
本文针对睢宁县桃岚化工园区污水的水质特点,对化工废水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及应用,采用改进型的具有生物脱氮除磷功能的二级强化生物处理工艺,确保了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2.
环丁砜-哌嗪溶液吸收烟道气中二氧化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搅拌实验装置,研究环丁砜溶液及不同配比的环丁砜-PZ复合溶液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解吸性能,揭示了吸收容量与酸碱度、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CO2初始逸出温度、试液再生温度、试液再生率、再生pH下降率进行了细致记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环丁砜-PZ复合溶液配比为0.4∶0.6时:吸收效果最佳,吸收量约为0.126 mol;再生温度最高,为105℃;再生率最高,为90.34%。同时与相同配比的MEA、DEA相比具有较大再生优势。实验结果还表明,环丁砜-PZ复合体系之间存在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进一步促进能源综合利用,需要在区域层面对能源效率差异形成的因素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促进宏观能源效率改进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能很好地消除各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选取了14个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能源价格和地理因素这10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投资水平、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要在短期内缩小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必须严格限制某些地区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污染修复一直以来都是环境领域的热点课题,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因其优越的性能为地下水治理和修复技术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文章简述了nZVI及其修饰改性技术,阐述了nZVI及其改性材料在地下水修复应用中的特点,总结了地下水环境对nZVI材料性质的影响,并对nZVI及改性材料地下水卤代有机物、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案例进行了综述。最后,对nZVI及其改性材料在未来地下水原位修复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建立模拟n ZVI修饰改性技术与污染物去除过程的仿真模型、展开nZVI及改性材料在地下水污染修复过程中环境效应及归宿等研究建议,以期对nZVI大规模实际应用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样品化学组成的时空差异,除受采样点位分布制约外,主要还受采样时间的制约。如何选取时间段及采样周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青岛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近几年获取的颗粒物连续时均值数据,采用统计优化组合选择法,筛选出日均值、年均值的最佳采样时段,可供类似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纳米零价铁(nZVI)进行土壤及水体中污染物的修复过程中, 结构和成分发生演化,生成铁氧化合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等产生影响. 本文研究了nZVI在充氧水介质中与铬酸根(Cr(VI))的反应, 结果表明: nZVI的表面化学及晶相结构随溶液初始pH值、Cr(VI)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变化而变化. 低浓度Cr(VI)(≤20 mg?L-1)的存在使得nZVI的腐蚀加速, 单个颗粒由链球状结构演变为片状和针状结构,主要腐蚀产物成为γ-Fe2O3/Fe3O4γ-FeOOH的混合物. 溶液中高浓度Cr(VI) (≥50 mg?L-1)与nZVI反应前后产物颗粒保持球形, 证明其抑制nZI颗粒的腐蚀. 这是由于Cr(VI)在nZVI表面还原产生Cr(OH)3或CrxFe1-x(OH)3或CrxFe1-xOOH, 覆盖在表面阻止进一步的腐蚀. 塔菲尔(Tafel)曲线测试发现, Cr(VI)浓度低于0.1 mg?L-1时, nZVI反应后固体产物制备的电极腐蚀电压负移, 腐蚀电流密度增大; 而当Cr(VI)浓度(≥20 mg?L-1)增高时, 腐蚀电位正移, 腐蚀电流密度减少; 且腐蚀电位随着Cr(VI)含量的增加而向正向移动, 而腐蚀电流密度则减小, 证明了腐蚀速率越慢. 塔菲尔腐蚀电流测试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电子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nZVI中Cr(VI)含量越高抗腐蚀能力越强. 本文对研究复杂环境条件nZVI与Cr(VI)反应后的最终产物以及其环境归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臭氧模式预报和统计预报的技术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亟需构建稳定性高、实用性强的本地化臭氧预报方法. 本研究通过构建臭氧预报工作流程并明确臭氧预报流程中相关技术参数和要求,以陕西省及其省会城市—西安市为例分析历史气象和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获取陕西省臭氧污染规律以及西安市不同气象条件下臭氧等级分布规律和典型案例预报要点,确立人工订正经验技术集的方法,明确案例库构建、会商和预报回顾机制的相关要求,旨为臭氧预报模式的本地化提供科学的技术路线. 结果表明:通过臭氧预报效果评估与结果择优、人工订正、预报会商及预报结果回顾所组成的臭氧业务化预报工作流程具备切实可行性;此外,陕西省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臭氧预报时应重点关注日均温度大于28 ℃、日最大温度大于34 ℃、相对湿度小于57%、气压低于959 hPa、风速小于2.3 m/s的气象条件下的臭氧等级.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估生物炭对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收集了公开发表的116篇相关文献,共866对数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生物炭对我国主粮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进一步解释了因子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生物炭施用后可改善主粮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主粮作物产量,平均增产率为8.77%.其中,当生物炭pH为7~8时,平均增产率最大,可达26.49%;其C/N<60时,平均增产率为13.73%,显著高于C/N≥60的平均增产率.将生物炭施入酸性或中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当施炭量为10~20 t·hm-2时,小麦和玉米的平均增产率最大;施炭量为15~25 t·hm-2时,水稻平均增产率最大.但是,不同施炭水平的水稻增产率相近,可考虑损失部分产量,适当减施以兼顾经济效益.此外,生物炭增产效应会随施用年限增加而不断减弱,一般3 a后增产不显著.SEM表明生物炭施用量不仅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主粮作物产量,而生物炭C/N和pH仅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影响主粮作物产量.因此,今后...  相似文献   
19.
陈杰  雍毅  叶宏  郭卫广  刘静 《四川环境》2014,(6):110-114
主要通过我国污染源普查和2013年环境公报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从土壤侵蚀、农业化肥及农药、畜禽粪尿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垃圾、大气干湿沉降、航运污染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结合对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活动和田间管理、畜禽粪便及垃圾污染、社会经济因素等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从技术措施、法律措施和经济措施3方面入手提出了我国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吴喜军  董颖  赵健  刘静  张亚宁 《环境科学》2023,44(4):2040-2051
为研究陕北矿区内典型河流窟野河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赋存水平、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串联荧光检测器法,对研究区水体中59个采样点的16种PAHs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水体中■范围为50.06~278.16 ng·L-1,平均值为128.22 ng·L-1;单体浓度范围为0~121.22 ng·L-1,其中■的检出浓度最高,平均值为36.58 ng·L-1,其次是苯并[a]蒽和菲;各单体检出率均在70%以上,12种单体的检出率为100%; 59个采样点中4环PAHs的相对丰度较大,占比范围为38.59%~70.85%;各采样点间浓度差异显著,浓度高值点主要集中在矿业活动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与国内外其它河流相比,窟野河水体中PAHs浓度处于中等水平.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结合特征比值法,对PAHs的来源种类与来源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窟野河中上游工业区水体中PAHs主要来源于焦化和石油类物质排放(34.67%)、煤炭燃烧(3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