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安全科学   11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08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La3+、Yb3+在土壤和矿物中的吸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轻稀土镧离子La~3+和重稀土镱离子Yb~3+在赣南稀上矿区的土壤及风化次生矿物中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和矿物对稀土元素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pH值是影响吸附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pH值的变化,La~3+和Yb~3+在土壤和次生矿物上的吸附能力也发生变化。La~3+与Yb~3+在土壤和次生矿物中的吸附等势点pH值分别为6.26和5.28.在等势点pH值以下,La~3+的吸附势大于Yb~3+;在等势点pH值以上,Yb~3+的吸附势相对较高。土壤和次生矿物对轻、重稀土元素的吸附特征以及对稀士元素的分布、分异、成矿和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2.
灾害监测无人机技术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云  徐伟  吴玮 《灾害学》2011,26(1):138-143
以汶川8.0级地震灾害中民政部门使用无人机采集数据、评估灾情、监测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为例,总结灾害监测无人机技术在灾害救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归纳其技术范围,分析其应用方法以及在地震灾害监测评估中的突出应用,指出其技术应用优势和不足。最后,从该技术发展现状、应用程度和减灾救灾应用需求角度出发,指出灾害监测无人机技术在灾害预警监测、快速评估、恢复重建等方面广泛应用前景,并提出建立与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623.
赣南富稀土矿区农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江西赣县大田稀土矿区,研究了矿区耕作农田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和全国土壤平均含量,且相对富含重稀土元素。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受成土母岩及元素性质控制,呈现Eu和Ce负异常。稀土元素主要以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特别是松结有机态)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624.
结合长江口上海滨岸带资源与环境现状,重点分析了上海滨岸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上海滨岸地区面临风暴潮、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等主要自然灾害;滨岸水环境质量恶化,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潮滩过渡围垦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探讨了污水排放等人类活动对滨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从战略环境评价、污染控制、生态恢复、行政法规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625.
醇胺法是目前捕集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以混合胺吸收剂为基础,考察了三乙烯四胺(TETA)-活化剂-水体系的吸收和解吸再生能力,确定了以质量分数为12.5%的TETA为基础胺的高吸收速率低解吸能耗的混合胺复配吸收液.分别选取质量分数为2.5%二乙醇胺(DEA)、二乙烯三胺(DETA)、哌嗪(PZ)、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为活化剂,即基础胺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5∶1,从CO_2脱除率、吸收速率、吸收量、溶液负荷等指标来考察混合胺复配溶液体系的吸收情况,从中选取具有高吸收效率复配溶液进行解吸再生实验.解吸再生能力以解吸再生能耗、再生程度、再生速率等指标为依据,选取低再生能耗的混合复配溶液.实验表明,4种总质量分数为15%的TETA-活化剂复配溶液中,TETA-PZ的吸收效果最好、吸收量最大,同时解吸再生能耗最低,TETA-AMP复配体系其次.综合实验结果,选取TETA-环胺-水体系和TETA-空间位阻胺-水体系为最佳混合胺复配溶液体系.  相似文献   
626.
为研究纳米银(AgNPs)与镉(Cd2+)对拟南芥的复合毒性,本文以不同浓度的PVP coated-AgNPs和Cd2+处理拟南芥幼苗一周后,测定了拟南芥幼苗主根长度,根毛数量,叶片中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高浓度(5mg/L) Cd2+能显著抑制根长,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高浓度Cd2+(5mg/L)中加入AgNPs能显著增强Cd2+对根长的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Cd2+能缓解AgNPs对根毛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Cd2+(0.1mg/L和1mg/L)中加入AgNPs能显著增强Cd2+对色素含量抑制作用;在含有Cd2+的处理中,SOD和POD在1mg/L AgNPs下活性最高;以上结果说明Cd2+和AgNPs对拟南芥幼苗根系形态及叶片生理指标都存在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627.
为了探讨亚热带水库消落带N_2O的排放规律,选取三峡库区王家沟一典型消落带内3个高程(180、175和155 m)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和浮箱法进行了为期2 a的连续观测.175 m和155 m高程位于三峡库区消落带上,而180 m高程作为对照,为永不淹水的陆地.结果表明,各高程处的N_2O排放通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180 m高程处的春季N_2O排放最低;175 m高程在实验观测的第一年表现为单峰型的夏季N_2O排放高峰,次年在三峡水库实现最高蓄水位175 m后,表现为干湿交替和夏季N_2O高排放的双峰型;155 m高程处只呈现为夏季高N_2O排放的单峰态.另外,位于消落带上的175 m和155 m高程均表现为落干期N_2O排放大于淹水期.各高程处N_2O的年累积排放量为175 m(853.92 mg·m-2)180 m(336.69mg·m~(-2))155 m(324.69 mg·m~(-2)),与180 m高程对照相比,表明短期淹水会促进N_2O排放,而长期淹水则会抑制N_2O排放.相关性分析显示,陆地与消落带落干期的N_2O排放与各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消落带淹水期排放与水温和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影响陆地、消落带淹水期和落干期N_2O排放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消落带淹水期水体中可溶性氮素的分布是影响水面N_2O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落带落干期及陆地则是受土壤碳氮含量、土壤温度、湿度及pH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628.
基于CiteSpace软件,采用定量化的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2000-2018年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内主题含有"准东"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梳理与剖析近20年准东地区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及热点,以期为该区域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我国有关准东的文献总体上呈先缓慢增长,至2011年开始快速增长的趋势;②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类的工程技术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的基金资助类型主要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③研究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燃料化工、矿业工程等领域,且学科领域分布广泛;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热点动态演化分析得出,准东煤、准噶尔盆地、准东煤田、等关键词在准东研究领域中位于前列,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准东地区研究领域逐渐产生新的研究热点,"碱金属"、"高钠煤"、"结渣"、"气化"、"热解"等日益受到更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29.
基于流域或区域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过程的水文学差异,以及影响河流持留作用的主要机制,建立了描述河流段末磷负荷量与流量和水温之间定量关系的二元统计模型;通过逐月的河流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中4个系数的有效校正和验证,实现了对点源和非点源磷入河过程的准确定量.与现行的水文估算法相比,该模型既考虑了河流磷的持留能力及其时间变异性,也考虑了上游水体输入的磷负荷量,推进了对磷污染过程的定量认识,满足了我国以行政区为主要水污染控制管理单元的现实需要.应用该模型,计算了浙江长乐江集水区2004~2009年的总磷(TP)入河量.结果表明,TP年入河总量为(54.6±11.9)t.a-1,其上游水体输入、点源和非点源的入河量贡献率分别为5%±1%、12%±3%和83%±3%.夏季5~6月和8~9月的非点源TP累计入河量占其全年的50%±9%,增加了引起下游水体藻类暴发的风险.河流TP持留量为(4.5±0.1)t.a-1,占年入河总量的9%±2%;5~9月的TP累计持留量占全年的55%±2%,表明河流持留能力对流域或区域磷素迁移转化过程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建立的二元统计模型仅需常规的河流水文水质监测数据,无需专业软件知识,且计算结果直接来源于实际的河流水文水质测算值,为实施流域或区域磷污染总量控制策略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可靠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630.
采用强电离放电技术处理饮用水中的吡啶,考察了外加电压、吡啶初始浓度、pH值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2.6 kV、3.3 kV和3.8 kV输入电压下处理60 min,吡啶的降解率分别为68.40%、83.62%和96.42%;在吡啶初始浓度为5 mg/L条件下处理30 min,吡啶解率达到100%,在吡啶初始浓度为40 mg/L条件下处理60 min,吡啶的降解率达到73.37%;中性条件下处理效果较好,在pH=7.40的条件下处理60min,吡啶降解率达到95.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