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2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5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在自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态存在,其群体形态通常由10~103数量级的单位细胞组成,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几代培养之后,铜绿微囊藻的群体形态逐渐变为单细胞和少量双细胞. 在实验室条件〔温度为(25±1)℃,光照强度为2 000 lx,光暗比为12 h∶12 h〕下,采用不同ρ(TN)、ρ(TP)的BG11培养基培养群体形态的太湖铜绿微囊藻(FACHB912),其中T1试验组ρ(TN)、ρ(TP)分别为1.00、0.05 mg/L,T2试验组为5.00、0.25 mg/L,T3试验组为25.00、1.25 mg/L,T4试验组为125.00、6.25 mg/L,T5试验组为247.06、7.11 mg/L. 结果表明:T1、T2和T3试验组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细胞所占比例及群体大小均有所增加,T4和T5试验组则表现为减少,并且T1、T2、T3试验组与T4、T5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 T1、T2、T3试验组出现了>100个细胞的群体,其中T2试验组的铜绿微囊藻群体最大,最大群体约由960个藻细胞组成;而T4、T5试验组中的群体却趋于消失. 相对于单细胞,群体形态的铜绿微囊藻在低ρ(TN)、ρ(TP)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盐,有利于细胞的生长;高ρ(TN)、ρ(TP)条件下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但可能抑制或者不能刺激胞外多糖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不利于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维持.   相似文献   
42.
间歇曝气系统中硝酸盐氮负荷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考察间歇反应器缺氧阶段硝酸盐氮负荷NNO-x-N(KgNO-x-N/KgMLSSd)对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和BOD5/NOx-N下,NNOx-N负荷对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反应器中采用高浓度污泥是降低NNOx-N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反应器脱氮速率VDN(mg/l·min)的提高。此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在BOD5/NO-x一定时,NNO-x-N、T℃与脱氮效率ηNO-x-N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43.
基于地下洞室及其围岩的爆破震动安全监测,通过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及其卓越频率分析,论述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下洞室与围岩爆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并对爆破地震安全监测与分析结果进行解释与原因探讨。通过大量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质点振动速度峰值与爆破药量和距离及环境条件的关系式,并在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近爆破点区域的爆破地震波衰减速度明显大于较远区域,爆破引起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的卓越频率集中在以45Hz为中心的15~75Hz范围值。质点振动速度峰值及其卓越频率与爆破规模与环境的几何因素密切相关,介质本身的物理几何特性是爆破地震波衰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4.
厦门市能源消费对环境及公共健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能源消费排放的多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公共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以厦门市为研究案例,应用LEAP模型、剂量效应(Doseeffective)和暴露-响应(Exposure-response)原理构建能源-环境-公共健康模型,计算厦门市不同情景下主要大气污染物PM10和SO2排放量和由这两种污染物引发的公共健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5.
针对丝绸厂汰头废水高有机物浓度高氮磷的特点,对该废水的化学除磷工艺及生物化学组合除磷工艺的除磷效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有机负荷、运行工况、工艺组合、药剂种类和投加量等对除磷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汰头废水采用厌氧-生物除磷-生物脱氮-化学除磷组合工艺除磷经济高效,当生物除磷SBBR工艺单元有机负荷为3 kgBOD5/m3·d,运行工况为进水0.5 h-厌氧2 h-曝气4 h-沉淀1 h-排水0.5 h,化学除磷工艺单元投加60 mg/L聚合氯化铝(PAC)时,可使COD及PO3-4分别为10 000 mg/L和114 mg/L的进水,出水COD及PO3-4分别为93 mg/L和0.23 mg/L;总ηCOD91.5%,ηPO3-4为99.8%.其中生物除磷工艺单元承担的ηPO3-4为75%;化学除磷工艺单元承担的ηPO3-4为24.8%.  相似文献   
46.
重庆市重污染次级河流伏牛溪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沛  王超  张洪  周健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95-108
针对重庆市部分次级河流耗氧污染物负荷高、水动力学弱化、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选取重庆市典型次级河流伏牛溪为研究对象,以水质目标管理为指导思想,开展重污染河流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研究。以V类水为水质目标,通过划分治理单元,开展河流水环境容量核算,分别提出基于现状条件、规划用地及上游补水2种情景下的污染负荷削减计算;根据削减负荷分配的结果,提出各个治理单元的污染负荷削减目标与治理措施,并开展目标可达性分析。治理工程实施后,重庆市伏牛溪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及年达标率满足考核要求,该方案为我国山地城市重污染河流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伏牛溪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估河流治污措施对河道水质改善的效果,用MIKE11模型对伏牛溪河道主要污染物氨氮和CODMn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河道沿程点源全部截污后,可降低43%的氨氮和65%的CODMn,水质基本达到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污水厂尾水(仅深度处理其中6 000 m3/d),河道氨氮浓度将升高12%、CODMn浓度可降低17%,水质不能满足Ⅴ类水标准;补充20 000 m3/d全部深度处理的污水厂尾水,可以降低39%的氨氮和42%的CODMn,水质基本可达到Ⅴ类水标准;采取组合措施后,氨氮可降低12%~37%,CODMn可降低7%~30%。组合措施优于单一措施。  相似文献   
48.
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及污泥量对污泥微波干燥效能的综合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140~580 W,辐射时间为5~20 min,污泥量为200~350 g的实验条件下,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污泥微波干燥效能影响高度显著,污泥量影响不显著;并得出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对污泥含水率综合影响的定量正交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9.
进水方式对序批式人工湿地处理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陈飞  张乐  杨志  刘轶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1):3873-3876
序批式人工湿地具有较高的脱氮效能,研究考察了序批式人工湿地间歇和连续2种进水方式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进水方式对TN去除效能影响显著,对COD、NH4+-N去除影响不显著。在水温18~25℃,负荷38 gCOD/(m2.d)条件下,采用"进水10 min-反应12 h-排水10 min-排空闲置4 h"的间歇进水方式时,可使进水COD、NH4+-N和TN分别为306、65和73 mg/L的生活污水,出水分别为45、7和19 mg/L,去除率分别为85%、89%和74%,与"进水反应12 h-排水10 min-排空闲置4 h"的连续进水方式相比,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4%和32%。  相似文献   
50.
用3-氯-2-羟丙基氯化铵(CTA)季铵化改性壳聚糖(CTS),制备了季铵化改性壳聚糖(CTS-CTA);将壳聚糖(CTS)、阳离子淀粉(C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进行三元接枝共聚,制备了三元接枝改性壳聚糖(CTS-DMDAAC-CS)。并且比较了壳聚糖(CTS)、季铵化改性壳聚糖(CTS-CTA)、三元接枝改性壳聚糖(CTS-DMDAAC-CS)对小球藻的絮凝效果,选择三元接枝改性壳聚糖与凹凸棒石进行复配,确定了最佳絮凝条件为:pH=8,絮凝剂与凹凸棒石的比例为1:14,沉降时间为20 min,絮凝剂投加量为0.4 g。在该条件下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出小球藻的絮凝率为98.8 %,并且絮体紧密、沉降速度快,不需要再次分离,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