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23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对平寨水库叶绿素a的遥感监测,选取平寨水库2017年11月17—18日的实测叶绿素a浓度数据和准同步的Sentinel-2数据,通过选取最佳波段组合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平寨水库叶绿素a进行反演,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entinel-2红边波段对叶绿素a的敏感性优于可见光波段,在叶绿素a浓度反演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相关系数最大的波段组合方式是:B5/B4、[1/B4-1/B5]*B6、[1/B4-1/B5]*B7和[1/B4-1/B5]*B8;BP神经网络模型可决系数R2为0.9160,平均相对误差为29.87%,反演精度优于三波段模型;平寨水库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水面开阔的中心库区浓度较高,各支流上游河段浓度较低。Sentinel-2数据可较好地应用于喀斯特高原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BP神经网络模型估测结果合理、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平寨水库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冯倩  周忠发  侯玉婷  陈全  王历  谭玮颐 《环境工程》2017,35(12):154-158
为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三都县为例,结合三都县实际情况构建包括2个准则层、5个要素层、9个指标层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遥感影像上提取评价指标数据,结合GIS技术与生态功能区功能状况指数(FEI)模型评价三都县生态功能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三都县生态环境质量总评价值为65.33,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良好趋势,但各个乡镇生态环境质量不一。全县存在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少(仅占全县国土面积29.83%),污染物浓度接近超标状态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三都县水源涵养功能定位,未来发展应加大水源涵养能力与水土保持能力的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3.
水库是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喀斯特山区筑坝河流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平寨水库为对象,于2020年1月、5月、7月和11月对其水体理化指标进行系统监测,运用TBL模型法计算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平寨水库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表层水体pCO2与CO2扩散通量变化范围分别在124.64~558.76μatm和-18.85~15.90 mg/(m2·d)之间,1月表现为大气CO2的源,5月、7月、11月均表现为大气CO2的汇;垂向上水体pCO2变化范围为124.64~5 409μatm,表现为表层低、底层高的差异特征。分析认为,影响平寨水库水-气界面CO2扩散通量的因素主要是:碳酸盐...  相似文献   
4.
平寨水库地处喀斯特山区,是贵州省重要的灌溉和饮用水库之一,其水环境质量深刻影响着居民生产生活.以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氮氧双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Bayesian mixing model,MixSIAR),定量识别研究区水体硝酸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河流及库区水体溶解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时间上表现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空间上呈现出各河流上游浓度差异较大,下游与库区浓度接近,坝前丰水期的硝酸盐浓度较高的特征;研究区水体硝酸盐的转化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枯水期和平水期其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和土壤有机氮,丰水期主要为化学肥料;各时期硝酸盐来源中,整体表现为库区的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的贡献率高于河流,土壤有机氮与化学肥料的贡献率低于河流.从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贡献率来看,其值在河流、库区枯水期分别为59.3%、70.8%,在河流、库区平水期分别为58.3%、72.6%,丰水期值较小.从土壤有机氮贡献率和化学肥料贡献率来看,丰水期贡献率均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河流、库区丰水期源自土壤有机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5.1%、32.8%,源自化...  相似文献   
5.
植被覆盖度是描述区域内植被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因子,定量研究了FAST项目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特征,并利用景观格局对该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分析.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反演FAST电磁波宁静区2008~2018年5期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Fragstats 4.2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 表明:(1)2008~2018年,林地的增长趋势明显,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植被覆盖类型上,2008年集中在中、低植被覆盖度,2018年多为中高、高植被覆盖度.(2)从植被覆盖度的转移情况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远大于退化的面积,增长趋势显著.核心区2010~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增长面积为48.01 km2,退化面积仅为16.19 km2,实际表现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增加.(3)FAST电磁波宁静区林地面积的增加对植被覆盖度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连通性增强,景观格局趋于稳定,聚集度上升,说明有效的林地保护措施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影响很大,稳定的景观格局对台址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该地区不同范围的植被保护力度提供遥感监测支撑.  相似文献   
6.
对河流水质时空变异特性的正确识别是有效评估河流水质状况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了解典型喀斯特高原深水型水库——平寨水库水质状况,基于2018年度春夏秋冬4个季节21个采样点的水质监测数据,文章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平寨水库水体的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平寨水库水质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特性。在时间上pH值和DO均呈现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变化特征,TN的平均质量浓度在秋季达到最大,TP、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在空间上,DO、TN和NH_3-N浓度空间变异性较弱,TP在冬春季空间差异性较强,在夏秋季较弱,COD浓度则存在较强的空间变异性。21个采样点在空间上划分为5组,其中第3组水体水质劣于其他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2)在冬季和春季,水体中氧气含量和氢离子浓度对平寨水库水质变异性的贡献最大,夏季和秋季,表征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造成的富营养指标对水库水质变异性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贵州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源地平寨水库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利用变异系数、空间插值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2017-2018年40组库水水样测试结果,并探讨了平寨水库水化学特征的时空分布及水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库水主要的阴阳离子为HCO3-和Ca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型。2)除SO42-和NO3-外,枯水期离子浓度大于丰水期;空间上,离子浓度整体表现为三岔河干流大于各支流,且水公河浓度最小。3)Gibbs图分析表明,研究区水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到岩石风化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对水库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水岩作用 > 人类活动 > 大气降水。建议对于黔中水利枢纽水源地平寨水库的保护必须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加强周边区域工矿企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茶园为例,采用污染损失率评价法,针对Hg、As、Cd、Pb、Cr 5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损失率的大小顺序为:Cr>As>Pb>Hg>Cd,24个土壤样点综合污染损失率在7.46%~12.47%,6个土壤采样点综合污染损失率在12.78%~37.63%;2)污染损失率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常见土壤重金属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土壤环境处于安全状态,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As>Cr>Pb;3)通过GIS对污染损失率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插值分析,茶园土壤基本处于"尚清洁",中部存在小面积轻污染;Hg、Cd整体清洁,As同时出现少部分轻度和中度污染,Pb呈轻度面状污染;Cr呈现轻度面状污染和中度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其浓度被列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空气污染物降解与人类健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使用DLY-3G232型空气离子测量仪对红果树景区的天缘洞与水帘洞的负离子浓度及洞穴环境进行监测,并通过GIS工具及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缘洞与水帘洞内负离子均高度富集在水体以及部分低洼处,其中,水帘洞瀑布处负离子浓度最高,最高值达到34 000个/cm~3;洞外负离子浓度较低,最低值只有630个/cm~3;负离子的产生与富集,与水环境及气流交换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同洞穴环境有关系,但不同的洞道系统,其相关性也有差异;CO2与负离子的形成与赋存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两者可能是易受气流交换、洞穴封闭程度等影响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HJ-01A 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1981-2009年气象要素数据分析研究区近20年石漠化变化特征,以及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变化比较剧烈,石漠化强度变化最大的是潜在石漠化,1990-2000年减少了151.96 k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了112.22 km2。1981-2009年研究区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石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石漠化的产生和演化更多的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