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基于桐梓河流域二郎坝水文站197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及输沙量数据,通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40年以来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研究区降雨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40年来流域降水量介于608.10~1132.70 mm之间,其平均值为829.00 mm,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3.10 mm/a。(2)流域年输沙量介于0.44万~478.01万t,其平均值为64.68万t,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3万t/a。未来流域输沙量呈持续递减趋势,但10年后将呈现出增加趋势。(3)1989年为流域输沙量的突变年份,1989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份后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减少了76.82%。(4)输沙量存在12年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形成了两个高震荡周期和一个低震荡中心,高震荡周期位于1976-1979年以及1986-1992年,低震荡周期位于1979-1985年。(5)多年季节输沙量呈持续性减少趋势,夏季输沙量在8年之后可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持续性周期。(6)以1975-1989为基准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的贡献在1990-2015年分别达到4.87%和95.14%;如果考虑蒸发量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对桐梓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2003-2015年会增加到98.65%。流域输沙量在1990-2015年的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每年导致输沙量减少1.57万t。  相似文献   
222.
为研究直立型ESFR喷头对高架仓库的保护性能以及配水支管对灭火性能的影响,将K202直立型ESFR喷头安装在DN50的配水支管上,在10.5 m净空高度下分别开展5层和6层货架的实体火试验,测量喷头开启时间、开启数量、吊顶下温度、点火位置正上方钢梁温度及货品烧损量等试验参数。结果表明:不超过3只的ESFR喷头会在火灾初期迅速启动,喷头启动后,火势得到快速抑制,整个试验过程中火均未蔓延至邻排货架。K202直立型ESFR喷头能有效保护储物为箱装不发泡塑料的高架仓库,外径不超过60 mm的配水支管或类似的障碍物对直立型ESFR喷头灭火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23.
基于2020年6~8月运城市区VOCs、 O3和NO2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同时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确定了其主要排放源,并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对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运城市区夏季凌晨和傍晚时段受VOCs和NO2污染较为严重,VOCs日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峰值的出现主要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6~8月的ρ(VOCs)为50.52μg·m-3,质量分数最高的物种为烷烃(39.39%)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 34.63%).利用PMF模型共确定了5个VOCs排放源,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33.10%),其次为工业排放源(29.46%)、天然气及煤燃烧源(17.31%)、溶剂使用源(11.94%)和植物排放源(8.19%),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缓解运城市夏季VOCs污染的关键.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62.88μg·m-3  相似文献   
224.
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微塑料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全球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对当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对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防治微塑料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微塑料的检测方法以及青藏高原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现状,并对今后青藏高原微塑料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25.
气候旱涝指标方法及其分析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和区域旱涝指标的方法。并根据1951~1996年各月降水资料,对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旱涝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6.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等方面综合考虑,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定量化评价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期望为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当地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与农田相比,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pH、电导、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影响显著,对含水量、无机碳含量影响居中,对土壤粘粒、砂粒含量、全磷影响不显著。2)与农田相比,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值在0~10 cm和10~20 cm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0~10 cm比10~20 cm增幅更大。3)当地农田土壤质量处于低(V)水平,草地处于较低(Ⅳ)水平,灌木林和混交林处于中等(Ⅲ)水平,山杨和辽东栎林处于较高(Ⅱ)水平。草地恢复对于提高土壤质量的效果较差,林地恢复对提高土壤质量的效果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227.
固定源PM_(2.5)稀释采样器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固定源PM2.5的排放特征,研制开发了一套紧凑型稀释采样器,能模拟高温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冷却、稀释、凝结等物理化学过程,采集固定源排放的一次PM2.5.稀释采样器主要的技术参数如下:稀释比在20∶1~50∶1范围内,在稀释器里的停留时间为10 s,稀释后的烟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小于42℃和50%,满足ISO 25597:2013的要求.稀释采样器的性能评价实验表明,稀释器气密性良好,稀释空气中颗粒物浓度低,气流混合均匀性良好,细颗粒在采样器内的损失小,表明稀释采样器可靠性高,适合于对固定源排放PM2.5的采集.  相似文献   
228.
膜生物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和绿色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概念,探讨和展望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29.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主要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军明  康世昌  张强弓  黄杰  王康 《环境科学》2012,33(7):2295-2302
为揭示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子,于2006~2010年连续定点(30°47.27’N,90°58.53’E,4 718 m a.s.l.)采集近岸表层湖水样品;于2009年8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于2010年10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及表层湖水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绝大多数离子浓度在季风期较高(6~9月),而非季风期尤其是封冻期(1~4月)偏低;Ca2+浓度的变化则相反,即封冻期较高,而非封冻期较低且变化较小.对垂直剖面湖水分析表明,在湖水垂直结构稳定的非季风期(如10月),除Ca2+浓度随深度无显著变化外,其他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纳木错湖水主要离子来源于入湖河水的贡献;影响离子时空变化的因素包括蒸发、降水、pH值等,其中蒸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造成湖水Na+浓度不断升高而Ca2+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230.
拟建边坡工程地层主要为表层第四系坡积物、志留系千枚岩相变质岩。为了研究该边坡岩层的力学特性,选取2个典型地段采用平推法进行现场大型剪切试验。结果表明:现场剪切试验成果客观地反映了试验对象的基本性状和实际情况;强风化千枚岩的剪切特性和剪胀剪缩特性与其风化程度和岩体的完整性有关,当岩体完整、风化程度低时,岩石力学性质明显,其剪切破坏为脆性破坏,并表现为持续剪胀;当风化严重、岩体破碎时,表现出某些土的力学性质,呈塑性破坏,且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砾石土抗剪强度与含砾石量有关,含砾石量越大,抗剪强度越高,其在低法向应力下表现为剪胀,在高法向应力下表现为先剪缩后剪胀。通过使用不同方法获得的抗剪强度参数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了现场大型直剪试验的成果更有利于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加固工程设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