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31.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用水效率值,还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区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低效率组进行工业用水效率差异分析,接着选择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政府影响这6个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这6个驱动因素分全国、高、中、低效率组样本分别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工业用水效率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差异较为明显;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我国各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地区间的工业用水效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人均水资源量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水平驱动因素和工业发展驱动因素都与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政府作为对于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2.
以事故溢油在水面上的运动轨迹和环境归宿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溢油水下分散过程、岸边黏附及受水流冲刷下油膜质量衰减过程、水体悬浮物对石油黏附/吸附量的预测模型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日益受到关注的河流溢油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了不同预测模型结构功能差异和适用性问题,为不同环境条件下溢油事故的后预警、后预测提供模型选择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后就溢油模型尚存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使用与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除草剂阿特拉津的使用和特性,阿特拉津被认为是安全的除草剂,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稳定, 使用后不易降解,在使用过的水体和土壤中均有检出,长期使用后可对水环境、土壤和动物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作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已经发现它能够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影响,可能产生变性反应,是人类潜在的致癌物.通过对其危害的研究和防范管理,可以减少和避免可能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究喀斯特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水-岩作用特征,以双河洞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对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监测采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水样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和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旱季和雨季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优势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优势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类型为Ca2+·Mg2+-HCO-3型。(2)流域内氢氧同位素具有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雨季高、旱季低;流域沿程有着复杂的转换关系,池武溪上游以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为主,池武溪中游至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补给。(3)流域氘盈余值呈现出旱季低雨季高的季节差异,在水-岩作用的影响下与当地大气降水的氘盈余值变化特征相反,而且水-岩作用强烈的区域与流域洞穴密集分布的特点相对应。  相似文献   
35.
基于HSPF及回归模型的淡水河流域非点源负荷计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SPF结合回归模型,对广东省东江流域中淡水河流域的非点源负荷进行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悬浮泥沙(SS)、CODCr、NO3--N及TP在2010年内的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统计结果表明,淡水河流域的SS、CODCr、NO3--N及TP在汛期的通量对年通量的贡献十分显著,分别占年通量的86.81%、77.56%、69.83%和73.08%;NH4+-N和TN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较弱,可能是由于这两类污染物与人类活动的点源排放关系密切,而本研究中所用回归方程只考虑了径流量与污染物通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更多地考虑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36.
有效地管理煤矿险兆事件可以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研究了煤矿险兆事件的致因,分析了安全氛围与煤矿险兆事件的关系,并利用SPSS 16.0和AMOS 7.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煤矿的安全氛围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员工安全行为直接影响煤矿险兆事件的发生.其中,安全沟通能力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安全行为影响最大.煤矿企业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沟通能力和安全意识,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预防煤矿险兆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基于TELEMAC数值模型系统,该文将可溶性污染物作为示踪剂加入到二维水动力模型中,引入水体滞留时间的概念,并计算了湛江湾水体滞留时间,主要结论如下:(1)洪、枯季湛江湾水体滞留时间分别为4.9 d和10.5 d。枯季,上游河流的径流量较小,不足以对湾内的水体起到明显的净化冲刷作用,水体滞留时间较长;(2)枯季大、小潮期间湛江湾水体滞留时间分别为8.9 d和9.5 d。大潮时期的潮汐动力作用比小潮时期的潮汐动力作用强,大潮时期的研究区域水体滞留时间较短,污染物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流通稀释;(3)枯季湛江湾内湾(特呈岛以北)、湛江湾(特呈岛以南)水体滞留时间分别为13.0 d和12.0 d。湛江湾外围由众多岛屿组成,它们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阻碍了水体的交流与进出。而内湾位于特呈岛北面,位置靠近内陆,海湾形态更为封闭,海水流动速度慢,污染物稀释能力弱,水体滞留时间长;(4)风暴潮、静风场情况下湛江湾水体滞留时间分别为10.6 d和12.0 d。风暴潮使整个研究区域的海水流动加快,整体减小了研究区域的水体平均滞留时间;(5)建堤前、后Ⅴ区(东海大堤西侧)水体滞留时间分别为9.5 d和11.5 ...  相似文献   
38.
针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后COD难于达标排放的问题,以焦化废水生化出水为对象,对微波强化Fenton技术(频率915 MHz)的深度处理效果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Fe2+和H2O2投加量分别为1.8 mmol·L−1和15.6 mmol·L−1条件下,Fenton处理方法对COD的最佳去除率仅为18%,利用微波强化Fenton技术对COD的去除率可提升到77%,出水COD可降至52 mg·L−1,满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比较Fenton和微波强化Fenton反应出水过滤后的COD,发现Fenton反应对COD的去除率可由18%提升至72%,表明泥相可进一步吸附部分COD;而微波强化Fenton反应的COD去除率仅略微提高至81%,表明氧化是微波强化Fenton反应的主要作用机理,这可能与微波辐射通过热效应或非热效应可加快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从而提高了氧化反应效率有关。以上结果表明,微波强化Fenton反应是焦化废水达标排放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技术,可为目前我国焦化废水处理和达标排放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9.
孙广垠  张恒  丁尚坤  王朵  王勇 《化工环保》2012,40(4):369-375
以模拟低浓度含硝酸废水为研究对象,以煤油为稀释剂,考察了工艺条件对硝酸萃取和反萃效果的影响,并对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以10.0%(φ)Alamine336为萃取剂,在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2、萃取温度为298 K的条件下,对初始硝酸质量浓度为2.00 g/L的含硝酸废水进行两级逆流萃取操作后,理论上水相硝酸质量浓度低于15 mg/L,达到GB 8987—1996中的一级标准;以0.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为反萃剂,在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2、反萃温度为298 K的条件下,对硝酸负载量为1.50 g/L的有机相进行两级反萃后,理论上有机相硝酸残余量小于0.005 g/L。机理研究表明Alamine336通过与硝酸形成离子对络合物来萃取硝酸。  相似文献   
40.
四川西北部漳腊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恒  李晓 《地球与环境》2004,32(3):39-44
在大量的实测资科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球水化学分析、地质构造理论和同位素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特征以及矿化度与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时其水化学特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地区地下水有深部构造水和浅层地下水两种类型。这种组成特点与区内地质构造存在必然联系;地下水同位素等分析显示,该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现代大气降水及雪山融水.浅层水为就地补给.深部构造水为高山远距离运移补给;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成因主要是溶滤作用和蒸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