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徐勇  韦梦新  邹滨  郭振东  李沈鑫 《环境科学》2024,45(5):2596-2612
基于PM2.5遥感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分析2000~2021年山东省PM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在省-市-县三级空间尺度上探测影响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影响力.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00~2021年山东省ρ(PM2.5)均值在38.15~88.63 μg·m-3之间,略微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在年际尺度上,2013年是ρ(PM2.5)变化的峰值年,其值为83.36 μg·m-3,据此将山东省PM2.5浓度变化趋势分为两个阶段:持续上升和快速下降阶段.在季节尺度上,PM2.5浓度呈现“夏低冬高,春秋居中”分布特征和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规律.②空间上,山东省PM2.5浓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PM2.5浓度高值区分布山东省西部地区,低值区则分布在东部半岛地区.PM2.5浓度空间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极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半岛地区.③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影响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平均气温对山东省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最高,q值为0.512.省-市-县多尺度探测结果显示,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具有差异性.省级尺度上,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坡度是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市级尺度上,降水、高程和相对湿度是影响PM2.5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县级尺度上,降水、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2.
采摘后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拮抗菌的筛选和分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保存的以及从桃果实表面和伤口上分离获得的拮抗菌中筛选出了10余株能有效地防治采摘后果实病害的拮抗菌.结果表明,保存的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guiliermondii)、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912等5种拮抗菌对甜樱桃褐腐病都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季也蒙假丝酵母可完全抑制病害的发生;季也蒙假丝酵母和柠檬形克勒克酵母能有效地防治核果类果实采摘后软腐病.从桃果实表面分离到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lbidus (Saito) Skinner)和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sp.)能防治苹果灰霉病和青霉病,而从桃果实伤口处分离到的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efaciens hansen)则对核果类果实软腐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分离的细菌中,B8对褐腐病和软腐病的抑制作用最好,Bw6和Bw7可抑制褐腐病的发生,Bw10则对软腐病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3.
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揭示生态与经济互动关系及其系统耦合要素演变过程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农牧模式的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是开展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耦合评价模型,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利用黄土丘陵沟壑区各监测站数据和吴起县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坡度等数据,模拟分析了吴起县种植业作物产量与泥沙流失量随人均梯田面积的变化特征,评价了吴起县草畜业生态经济耦合现状并模拟分析了预计可达到的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结果表明:坡耕地改梯田不仅能小幅度增加作物产量,而且能大幅度减少泥沙流失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可以定量表征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其状态,吴起县目前农牧模式生态经济耦合过程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草畜业模拟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仅为992.20 元/t,大规模开展舍饲草畜业不可行,未来需在加强草场管理和合理载畜的前提下,逐步取消禁牧(放养羊)政策.  相似文献   
34.
使用1982~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1/4度逐日海温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极端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极端SST事件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大,20世纪80年代为2~5 a一遇,20世纪90年代为1~4 a一遇,21世纪以来,除2004和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有发生。极端高温发生天数呈线性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30 d/10 a。单次极端高温事件持续时间逐渐增长,增长速率为0.56 d/次,且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032℃/次和0.049℃/次。相反的是,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明显减小,1982~2000年为1~2 a一遇,21世纪以来,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极端低温发生天数和单次事件的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减少速率分别为-27 d/10 a和-1.6 d/次。单次极端低温事件的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增长速率分别为0.0087℃/次和0.017℃/次。极端高温事件呈现1~4 a和4~7 a周期的高低频震荡,低温事件呈现多尺度周期变化,主周期尺度为3~4 a。Nino 3.4区下半年ENSO指数与西北太平洋极端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低温事件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在La Ni?a年份,极端高温事件更容易发生。反之,在El Ni?o年份,极端低温事件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35.
生物质能源材料——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趋势。指出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再生性、可储藏性和可替代性、资源丰富、=氯化碳零排放的优良特性。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压力。通过设定部分调整模型。分析农作物秸秆产量的潜力。探索了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闰的长期关系。指出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更多原材料。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36.
我国自然环境低温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我国低温服役地区的装备设计及防护维修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统计我国北方及高原地区125个气象站点连续多年的低温数据。参照MIL-STD-810G和DEF STAN 00-35,结合我国低温环境以及现有气象数据实际情况,对我国低温环境进行分类,并对低温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将我国低温环境划分为6种类型:微微寒(C0),-9℃;微寒(C1),-19~-10℃;中寒(C2),-29~-20℃;寒(C3),-39~-30℃;严寒(C4),-49~-40℃;极寒(C5),-50℃。结论给出了我国大陆低温地区的低温分布图,对低温条件下服役的武器装备的研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乌江流域是我国水能、煤炭、铝、磷资源富集区,具有储量大、质量好、分布相对集中、组合配置好等特点。目前该流域及其邻近省区电力紧缺,煤炭供应不足;铝、磷等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线产品。乌江流域经过多年建设,具备了综合开发、加工的基础。乌江流域具有建设电力—冶金—化工基地的优越条件,其开发在战略上应分两步走,前期重点加速水电梯级建设,扩大煤炭、磷矿、铝土矿等主要资源的开采规模,原煤、精选磷矿以外运为主;后期建设重点是在进一步开发水电梯级和扩大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兴建火电厂,形成水火互济强大电力基地,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重钙、黄磷等铝、磷综合性加工工业,形成从矿山开采,到原矿初加工、深加工的冶金、化工基地。  相似文献   
38.
39.
周侃  徐勇  汤青  陈雯  李丽娟  李平星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65-3870
由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增加尚未脱钩,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生产生活污染源头治理上仍然面临排污基数大、溢出效应强、空间跨度广等难题,亟需强化污染源管控精准落地、建立健全面向污染源头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以降尺度与融合化空间管控形成更加精准、严格、高效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系统提升环境空间治理效能.本文基于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力视角分析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科学基点及优化逻辑,从降尺度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体系、形成融合化环境管理机制、嵌入多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夯实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化支撑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路径.此外,研究团队结合典型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实证,从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过程和格局入手,按照"驱动机制解析—分区分类管控—环境效应评估"的主线设置了"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以期为污染物源头减排及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探索、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广西西江沿岸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测算和评价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论文在建立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多要素分步式算法及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 空间分析技术,利用1:5 万DEM数据、1:10 万土地利用图、县级行政区划图和各类保护区分布图,测算和评价了广西西江沿岸20 km 范围内及沿江主要城市周边后备适宜建设用地的数量、等级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沿岸20 km范围内后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 962.6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4.82%;来宾和柳州接壤的柳江东岸存在一个后备适宜建设用地富集区域,具有成片集中开发利用的前景。南宁和柳州2 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数量较为丰富,具备进一步规模性开发和建设的用地条件;百色、崇左、来宾、贵港和梧州5 市城区周边的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相对较为有限,未来建成区规模的拓展应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