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7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376篇 |
基础理论 | 74篇 |
污染及防治 | 50篇 |
评价与监测 | 25篇 |
社会与环境 | 31篇 |
灾害及防治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福建泉州地区受污染的大气降尘样品,采用模拟酸雨浸泡的试验方法,研究不同酸度模拟酸雨(pH分别为2.5,3.5,4.5和5.6)对大气降尘样品中重金属元素浸出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Pb、Ni、Zn、Mn、Cr、V、Co、Cd均有不同程度的浸出,随着模拟酸雨pH值的升高重金属浸出率逐渐减小,pH在2.5到3.5范围内浸出率变化最大,Cd、Cu、Pb、Zn、Cr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pH是影响9种重金属元素浸出率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降尘样品本身的酸碱度对其浸出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也让人们了解了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12.
113.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区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揭示典型喀斯特高原湿地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1995、2005和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构建基于景观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年间景观格局及景观生态安全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年间研究区的林地和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较为明显;水域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持续下降;耕地、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总体都有所增加。(2)研究区内景观生态安全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山区,中低和低等级生态安全区主要集中在草海湖区周边,中高和中等级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以耕地为主的中部地区。(3)研究区内低等级和中低等级生态安全区域面积逐渐增加;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面积逐渐缩减,且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中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4.
为了研究贵州高原植被生产力分布特点及其与地形变化的关系,该文使用MODIS下的MOD17A3H、MCD12Q1数据,辅助以DEM数据和GF1数据,利用移动平均趋势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栅格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威宁县2007-2015年间的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拔、地形起伏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5年之间,威宁县9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均值为607.04g/(m~2·a)(以C计),年增长率8.69 g/(m~2·a)(以C计)。(2)NPP均值林区大于草原,草原大于农业区;农业区域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林区NPP变化不大;(3)NPP分布与海拔无相关性或相关性不明确;地形起伏度与NPP相关性显著(sig=0.015),呈正相关,提示地形起伏大的区域NPP值越高。 相似文献
115.
在国外,“生态补偿”这一概念通常指为“生物多样性补偿”而进行的“生态服务付费”的过程。其生态补偿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购买模式、市场模式和生态产品认证计划(间接交易模式)。本文分别介绍和分析了这三种不同模式的典型案例,以期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6.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了治理与综合利用环氧丙烷生产排放的高浓度机氯化物废水的工艺,在小试,中试的基础上,确定生产的工艺条件,并投入实际运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机氯化物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废水达到零排放的高浓度机氯化物废水的走出一条综合利用废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7.
常见沉水植物对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利用狐尾藻?菹草?苦草?伊乐藻?金鱼藻?篦齿眼子菜?轮藻等7种沉水植物对受污染的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每种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总磷均有显著去除作用,在试验的27d内,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百分率分别为80.31%,89.82%;重点对7种沉水植物引起水体总氮浓度下降与时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减?该文还研究了水体总氮浓度与去除速率之间的关系?每种沉水植物在试验的总氮浓度范围内(2.628~16.667mg/L)去除速率随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TN_t曲线和V-TN曲线在大型水生植物系统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8.
119.
采用生化-物化-再生化的废水处理优化工艺,研究了利用生产产生的废碳、废酸水为原料对IC厌氧生化出水进行铁炭微电解与Fenton法组合深度处理,净化絮凝沉淀除去反应产生物,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COD去除率提高56%;进行好氧污泥耐盐驯化,COD去除率进一步提高15%。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比,选定铁炭比为1:1,停留时间为30 min,双氧水投加量为0.2 mL/L,壳聚糖为助凝剂,最终使废水中COD由12 000 mg/L降到50 mg/L以下,COD去除率达到99.5%以上。经过生产试运行,出水COD稳定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COD≤50 mg/L,该优化工艺于2011年12月8日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20.
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对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与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对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应用中存在的缺点,并从环保、节能角度对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