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62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羟基磷灰石对成都平原水稻土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典型农田系统受Cd和Zn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溶试验和老化试验,探索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羟基磷灰石添加比例(w/w)设置为0%(CK)、1%(P1)、3%(P3)和5%(P5)。结果表明:①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明显降低土壤中Cd和Zn淋失量,P1、P3和P5与CK的Cd累积淋失量(110 μ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82.7%、92.7%、90.7%,P1、P3和P5与CK的Zn累积淋失量(9.30 m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94.8%、97.1%、94.6%;②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H,P1、P3和P5的pH分别比CK升高了0.30、0.53、0.95个pH单位;③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Zn(0.025 mol HCl),相较于CK,P1、P3和P5的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59.0%、94.7%、98.7%,有效态Zn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9.6%、87.6%;④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和Zn含量,增加土壤中残渣态Cd和Zn含量,从而促进Cd和Zn向非活性态转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在成都平原区典型农田系统耕地Cd和Zn污染的修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2.
陈昱  梁媛  郑章琪  施维林 《环境工程》2016,34(10):60-64
为了研究老化作用对生物炭性质及其对重金属Cd吸附的影响,将浮萍生物炭(LM)分别进行了高温老化(high temperature aging)、冻融循环老化(freeze-thaw cyclesaging)和自然老化(spontaneous aging),通过SEM-EDS、FTIR和吸附实验探究可能存在的变化机理。结果显示:冻融循环老化和高温老化会使生物炭表面O/C分别增加56.98%和90.14%,自然老化比较缓慢,对生物炭O/C影响不大。高温老化使生物炭表面羟基转化为羧基,为羧基化过程;冻融循环老化会使生物炭表面羟基增加,其他官能团基本不变;自然老化条件下,生物炭表面官能团无明显变化。老化作用增强了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冻融循环、高温、自然老化作用使LM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增加了32.67%,83.17%,15.97%。研究表明生物炭的老化会使生物炭本身性质发生变化,但这一变化有利于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生物炭在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帮助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人员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实现安全生产,分析了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并提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应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安全管理策略、措施,即企业应牢牢抓住危险源排查和治理的安全生产管理重点,突出预防,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兼顾其他安全管理措施,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24.
介绍了高技术纤维的内容、发展现状,三大类高技术纤维(高功能纤维、高感性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材料、种类、加工方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5.
施用磷酸盐和沸石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王秀丽  梁成华  马子惠  韩月 《环境科学》2015,36(4):1437-1444
本试验在室内模拟外源Cd污染土壤,研究了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铵和沸石单独施用,以及沸石和磷酸氢二钾、沸石和磷酸氢二铵二者配施,对Cd污染土壤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改良剂后,土壤交换态Cd含量出现不同程度降低,而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Cd含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单独施用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铵和沸石,以及沸石和磷酸氢二钾配施、沸石和磷酸氢二铵配施分别使土壤有效Cd含量降低25.2%~51.7%、21.6%~46.8%、6.4%~23.2%、38.6%~61.4%和34.1%~56.4%.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且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902 6,各处理之间土壤p H值与有效态Cd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在施用磷酸盐和天然沸石条件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是降低土壤镉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6.
污泥焚烧被认为是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已成为目前污泥处置的主流方式。印染废水处理设施和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环境风险属中度,推荐采用焚烧的处置方式。通过对燃煤热电厂掺烧污泥飞灰属性鉴别采样方法的分析和筛选,依据GB 5085.1—2007至GB 5085.6—2007等相关规范对飞灰进行鉴别,认为燃煤锅炉掺烧少量印染污泥和生活污泥后,其飞灰不具备危险固废特性,可按照一般固废进行综合利用。焚烧产生的飞灰特性取决于掺烧污泥的属性,要求污泥焚烧项目飞灰综合利用前应按要求开展危险废物鉴别。  相似文献   
127.
污染场地六价铬的还原和微生物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郑家传  张建荣  刘希雯  许倩  施维林 《环境科学》2014,35(10):3882-3887
通过采集苏州某化工原址场地铬污染土壤,首先加入石硫合剂使大部分六价铬[Cr(Ⅵ)]还原,再加入营养液促进土著微生物大量生长,利用微生物还原稳定化土壤中的铬.培养60 d后,通过毒性浸出、土壤中剩余Cr(Ⅵ)测定等实验确定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加入5%营养液培养后,土壤毒性浸出液中Cr(Ⅵ)浓度由原来的8.26 mg·L-1降低到0.26 mg·L-1,降低了96.8%,总铬浓度由原来14.66 mg·L-1降低到0.63 mg·L-1,降低了95.7%.另外,通过高锰酸钾氧化实验和灭菌实验确定稳定化的持久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仅通过还原处理的土壤浸出液中Cr(Ⅵ)由8.26 mg·L-1增加到14.68 mg·L-1,而经稳定化后的土壤浸出液中Cr(Ⅵ)降低到2.68 mg·L-1.稳定化后的土壤样品经紫外灭菌,发现微生物消亡后,对稳定化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初步证明了高浓度高毒性的Cr(Ⅵ)污染土壤经初步还原后再经微生物稳定化治理是可行的,为Cr(Ⅵ)污染场地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28.
环境中大肠杆菌快速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杆菌作为水质卫生学指标,在环境水质监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为了克服大肠杆菌常规监测方法的不足,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展开的环境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环境介质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等的原理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肠杆菌的仪器化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并结合现代仪器技术的大肠杆菌快速检测技术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应向操作简单、快速、高灵敏度以及低成本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9.
水体中微囊藻毒素-LR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盛建武  何苗  余少青  施汉昌  钱易 《环境科学》2006,27(6):1166-1170
在自制包被完全抗原浓度为5μg/mL、单克隆抗体工作稀释度为1∶3 000、酶标二抗鼠工作稀释度为1∶3 000、微囊藻毒素-LR浓度在0.001~30μg/L、显色底物为邻苯二胺,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L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大于0.99,多次重复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最低检测限能达到0.01μg/L,定量检测区间为0.01~3μg/L,该方法对[4-精氨酸]微囊藻毒素能特异性识别,对来自实际水样中的干扰有相当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30.
间接竞争ELISA方法测定水中2,4-D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4-D-BSA为包被抗原,采用自行制备的2,4-D单克隆特异性抗体6D11建立了水中2,4-D的间接竞争 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比较了包被抗原2,4-D-BSA浓度分别为240ng·mL-1、120ng·mL-1和60ng·mL-1的反应体系和竞争反应时间为60min和15min的间接竞争ELISA剂量-反应曲线,确定了当包被抗原浓度为60 ng·mL-1、竞争反应时间为15min时,剂量-反应曲线的IC50值较低.采用上述实验条件分别测定了由PBS缓冲溶液、饮用水、清华大学地下水和圆明园福海地表水配制的2,4-D标准溶液的剂量.反应曲线,发现实际水样的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大;采用实际水样和PBS缓冲溶液配水在含有5%乙醇的PBS缓冲体系中反应的方法,基本上消除了基质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干扰.采用上述优化试验条件,测定2,4-D浓度分别为0.5mg·L-1、0.125mg·L-1和0.03mg·L-1的加标样品,测定数据的准确度符合痕量有机污染物定量检测对准确度的要求,但是平行样品测定数据之间的变异系数较大,需要进一步改进检测方法,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