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263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61.
在2006年8月召开的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提出,要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特别指出了科研院所在环保科技进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优先支持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清华大学环境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等技术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清华大学环境系国家重点实验室情况,介绍了实验室建设中如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为其他科研院所在实验室建设中提供了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362.
安宁河河谷地区是四川省第二大粮仓,区内人口较多、矿业发达。查明流域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对于探讨地质背景与人为活动对河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安宁河河水整体偏弱碱性,pH均值为8.18,TDS值高于世界河流平均值。河水中阳离子浓度平均值顺序为Ca2+ > Na+ > Mg2+ > K+,阴离子浓度平均值顺序为HCO3- > Cl- > SO42- > NO3-。空间上,自上游至下游,安宁河河水的TDS值和阴阳离子含量呈整体上升的趋势,SO42-、NO3-浓度波动较大。控制流域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硅酸盐岩的风化,其次是碳酸盐岩的风化。流域内的NO3-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和土壤有机氮,矿业活动对安宁河河水中SO42-浓度的影响较大,人为活动对安宁河流域水化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63.
制备了氮掺杂纳米中空碳球(NHCS),并研究其对水中双酚A(BPA)的吸附情况。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考察了p H值和吸附剂投加量对BPA的吸附影响,探究了NHCS对BPA的吸附行为和机制。结果表明:NHCS对BPA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重复性;当p H值为6时,NHCS对BPA的最大吸附量达到了171.6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参数ΔG为负值,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364.
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某垃圾焚烧余热发电厂的设计过程中,发现垃圾电厂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比一般的火力发电厂要复杂。针对这一情况,介绍了该类电厂的工艺特点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治理措施,希望从多角度关注此类电厂的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65.
有机改性蒙脱土对萘的吸附机制和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静雯  施维林  高娟 《环境科学》2020,41(11):5133-5142
我国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或PAHs-重金属复合污染是常见的污染类型,对公众健康与环境构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利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技术和批量吸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备的2种有机改性黏土对萘的吸附机制,以及萘与Cu2+共存时黏土颗粒吸附情况.结果表明,25℃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蒙脱土(CTAB-SMF)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2,n>1),说明其对萘的吸附位点具有多样性,在较高萘平衡浓度(ce=1 mmol ·L-1)下吸附分配系数Kd为SMF的13.4倍;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蒙脱土(TMSP-SMF)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6),在较高萘平衡浓度(ce=1 mmol ·L-1)下吸附分配系数Kd为SMF的1.14倍.说明2种有机改性黏土对萘的吸附效果优于SMF颗粒.3种黏土颗粒对萘的吸附焓在-30~-10 kJ ·mol-1之间,均为自发物理吸附.溶液离子强度升高抑制了SMF吸附萘,但对改性黏土吸附萘无显著影响.萘平衡浓度较低(ce=0.1 mmol ·L-1)时,Cu2+的存在使TMSP-SMF对萘的吸附效果增加了3倍;同时萘能促进2种改性黏土对Cu2+的吸附.本研究通过原位在线QCM-D检测了黏土对萘的吸附机制,结果与批量吸附实验结果一致:CTAB-SMF对萘的吸附位点主要为黏土层间的改性剂基团,TMSP-SMF则位于黏土颗粒表面的改性剂基团.本项研究结果显示,QCM-D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原位在线表征黏土膜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方法,2种有机改性的黏土颗粒可作为应用于PAHs或PAHs-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66.
零价纳米铁处理水中Cr(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BH4还原Fe3+制备纳米级零价铁(NZVI).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表征.以Cr(Ⅵ)为研究对象,批实验考察了初始浓度、纳米铁投加量、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NZVI对Cr(Ⅵ)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NZVI加入量0.15 gL,水体中20 mg/L的Cr(Ⅵ)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367.
基于PMA-定量PCR选择性检测技术的病原菌消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仝铁铮  吴舒旭  李丹  何苗  杨天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11,32(4):1120-1126
建立了一种核酸染料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定量PCR技术联合选择性检测活性病原菌的技术(PMA-qPCR),以大肠杆菌作为模式菌,研究了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特性.结果表明,PMA染料能够分别去除99.94%和99.99%的来自非活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DNA,PMA-qPCR技术能够有效区分活性菌与非活性菌;PMA-qPCR技术得到的氯和一氯胺消毒对大肠杆菌的灭活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灭活速率常数分别为 2.24 L·(mg·min)-1和0.0175 L·(mg·min)-1,低于平板培养法得到的灭活速率常数;当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到99%时,采用PMA-qPCR技术检测需要的ct值相比于平板培养法从0.6 mg·L-1·min上升到0.9 mg·L-1·min(氯消毒)和从20 mg·L-1·min上升到超过100 mg·L-1·min(一氯胺消毒);随着ct值的升高,常规qPCR的检测结果基本不变,因此常规qPCR不能够反映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作为一种新的表征消毒特性的检测技术,PMA-qPCR技术有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氯和一氯胺消毒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368.
氯代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定量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王慧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09,30(2):606-609
  相似文献   
369.
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的系统研究,查明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两支流交汇之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呈上升趋势,矿业活动是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两支流交汇之后元素含量有较明显升高,显示两河汇流叠加对沱江下游水系沉积物有较大的影响;与前人研究相比,各元素含量有较明显的增加;沱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大多属于轻微生态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严重;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1)表明河流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其受危害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沱江>石亭江>绵远河。  相似文献   
370.
用于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评价的重组发光细菌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新新  何苗  施汉昌  蔡强 《环境科学》2008,29(11):3159-3165
基因重组发光菌在水质毒性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污染物遗传毒性损伤的机制出发,构建2种遗传毒性新型基因重组发光菌载体PUCD-uvrA、PUCD-alkA.用PCR法从大肠杆菌W3110中扩增uvrA、alkA基因,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后测序.测序正确的uvrA、alkA片段及PUCD615载体均用BamH Ⅰ、EcoR Ⅰ双酶切,连接后电转化导入宿主菌JM109.挑取克隆,提取质粒用PCR鉴定,阳性克隆再进行测序.结果表明,uvrA、alkA基因PCR扩增出的片段为237 bp、326 bp,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uvrA、alkA序列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均为99%,表明扩增序列正确.与PUCD615载体连接后的测序结果表明,uvrA、alkA基因已正确地插入到PUCD615的多克隆位点,方向和读码框正确,2种载体构建成功.通过优化连接及转化条件,可将大片段的PUCD615载体与短片段的插入序列连接成功,构成重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