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试验通过直接、间接两种染毒手段来探讨二苯甲酮(benzophenone)对斑点叉尾鲴鱼卵巢细胞(CCO)生长的影响,以MTT法为手段测定染毒前后CCO细胞的存活数量和各阶段的生长状态,结果发现:当二苯甲酮以1~10μg/L的浓度直接作用于CCO细胞时,CCO细胞生长在不同阶段均受到抑制作用:在指数增长期细胞生长速率减小,稳定期的存活量约为正常条件下的72%-91%,并且随着二苯甲酮浓度的增大,对CCO生长的抑制效应也相应的加剧;但是1μg/mL浓度的二苯甲酮在经过斑点叉尾鲴鱼原代肝细胞代谢后间接作用时,其代谢产物对CCO的生长在各阶段又呈现明显的促进作用,稳定期细胞数量约为正常条件下的109%。  相似文献   
102.
朱丽珺  张维  张金池  宰德欣  赵蓉 《环境科学》2010,31(11):2699-2704
采用平衡法研究膨润土和腐殖质对毒死蜱和三唑磷的吸附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腐殖质对2种农药的吸附能力均大于膨润土,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腐殖质上的吸附行为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描述,相关系数分别为:R2(毒死蜱)0.9964和0.9963;R2(三唑磷)0.9989和0.9924;膨润土对2种农药的等温吸附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相关系数为:R2=0.9957(毒死蜱)、R2=0.9989(三唑磷).pH条件、吸附时间和温度均对吸附有影响.腐殖质、膨润土混合吸附剂对2种农药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毒死蜱12h,三唑磷6h.腐殖质﹕膨润土质量比分别达12%和14%时对三唑磷和毒死蜱的吸附最为强烈并趋于饱和.通过计算不同温度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理论上证实该吸附为一自发的放热过程,在pH=6.0,温度为15℃时,吸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3.
环境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来不得丝毫的差错。文章通过授权签字人对报告的合法性、全面性、完整性;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符合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程序性;结论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把关,从而保证监测报告高质量地出笼。从审核分析常见关联数据的相关性("三氧"、"三氮"),引申出对错误监测操作行为的矫正,对规范监测工作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十堰市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日益增加,成为仅次于细颗粒物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了解十堰市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利用2013-2017年历史观测数据,对城区臭氧污染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污染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滨河新村点位和柳陂点位,在时间上呈现出工作日大于休息日的情况。夏季是城区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冬季臭氧浓度较低;一天中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5.
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CO_2通量贡献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通量贡献区模型(FSAM)对崇明东滩滨海围垦湿地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CO2通量贡献区(Footprin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35°~225°方向为生长季主风向,而315°~45°方向为非生长季主风向。(2)在生长季主风向,大气稳定状态下的Footprint函数取得最大值时的位置(Xm)为96.84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41.04~378.20 m、垂直迎风向-79.73~79.73 m范围内;而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Xm为75.28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33.83~257.07 m、垂直迎风向-82.29~82.29 m范围内。在非生长季主风向,大气稳定状态下的Xm为82.68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36.73~282.49 m、垂直迎风向-120.31~120.31 m范围内;而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Xm为56.49 m,90%的通量信息来源于迎风向25.90~179.90 m、垂直迎风向-76.30~76.30 m范围内。(3)非主风向贡献区分布与主风向有相似的规律。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大气稳定状态下的贡献区面积均要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下的贡献区面积;而在相同的大气稳定状态下,生长季的贡献区面积要大于非生长季。(4)在非生长季,主风向观测的垂直迎风向范围要远大于其他风向,这可能和该条件下的横向风速脉动标准差与摩擦风速的比值(σv/u*)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6.
四溴联苯醚(BDE-47)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以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受试生物,依据急性毒性实验96 h-LC50值,设置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结果显示:BDE-47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
57和851 μg·L-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2种桡足类在BDE-47作用下,其能量摄入和代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或抑制。太平洋真宽水蚤在中浓度(1.425 μg·L-1)下摄食率和排氨率受到促进,高浓度(5.70和11.40 μg·L-1)下耗氧率明显抑制;日本虎斑猛水蚤高浓度下(170.20 μg·L-1)摄食率受到抑制,中浓度(21.28 μg·L-1)下耗氧率受到促进,各个浓度的BDE-47对其排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太平洋真宽水蚤SOD活性在BDE-47暴露96 h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到明显抑制;GST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和GPx活性低浓度(0.7125和1.425 μg·L-1)下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而高浓度(5.70和11.40 μg·L-1)下则相反。日本虎斑猛水蚤SOD活性随BDE-47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ST活性和GSH含量在低浓度(10.64和21.28 μg·L-1)BDE-47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浓度(85.10和170.20 μg·L-1)
BDE-47下,GST活性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Px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由此可见,BDE-47与这2种桡足类的能量摄入、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存在一定时间及剂量效应,并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三丁基氧化锡(TBTO)对桡足类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世代培养30日龄火腿许水蚤(Schmakeria poplesia)的多因素协同作用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温度、盐度、单胞藻浓度和桡足类密度等环境因素对TBTO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TBTO对火腿许水蚤雌、雄个体的毒性效应无显著差异,96 h-LC50值分别为 0.41 µgTBTO l-1和0.42 µgTBTO l-1;随着温度的升高,TBTO毒性效应增强;与盐度25条件相比,盐度15和35条件下火腿许水蚤对TBTO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单胞藻浓度升高导致TBTO对桡足类毒性效应降低;另外,桡足类暴露敏感性还受到其密度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产生较大影响,在毒理学研究中应根据实际环境情况设定合理的环境条件,以保证最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8.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的生长与化学防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史理论”认为,植物可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植物的不同功能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一般优于本地植物,那么其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及其权衡关系怎样,目前尚不清楚。以广东省3种菊科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以近缘或伴生的本地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es)、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和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为对照,研究入侵植物的生长特性(相对生长率和比叶面积)与化学防御物质(缩合单宁和总酚)含量,并基于这2种光合碳分配的主要形式,探讨入侵植物生长与化学防御之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种入侵植物的相对生长率均高于本地对照种;薇甘菊的比叶面积大于对照种,而其他2种无明显优势。薇甘菊和三裂叶蟛蜞菊的缩合单宁显著高于对照种,飞机草的总酚含量高于对照种。我们的结果显示,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化学防御均优于本地植物,但它们的碳同化能力相近;因此,入侵植物特殊的内在资源分配与利用机制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一场极为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候灾害,这场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林业受损尤为严重。我国学者针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对现有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综述,重点概述了森林结构、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受损状况,总结了天气条件、地理因素、树种及其生长情况,分析了林分特征等方面的森林受损机制以及受损森林的恢复与重建对策,对现有的研究在内容、水平及方向上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0.
哈尔滨市“白色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污染”这一城市固体废物的治理已引起全球各国高度重视。本文在对哈尔滨市“白色污染”现状的实地勘查和管理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污染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井提出了要控制“白色污染”,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控制对策。一、哈尔滨市“白色污染”现状多年来,哈尔滨市的白色污染随着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百分含量的增长而日益突出。哈尔滨市1997年生活垃圾产生量是1984年的2.67倍。其中废塑料占生活垃圾的百分比是:1984年仅占0.60%,1997年上升到5.08%。哈尔滨市废塑料排放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