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李丽  王娇娜  李从举 《环境化学》2012,31(10):1575-1579
主要研究静电纺纳米/微米纤维复合膜(PA6/PET)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电纺了几种不同密集度的复合膜,研究了其对氯化钠粒子在特定条件下的过滤能力,进行了加载过滤测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过滤前后纤维膜的表面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对于多分散的NaCl粒子来说,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大过滤粒子流量时,过滤阻力与流量呈现线性增长关系,但是过滤效率变化不大.本实验中复合膜的最低过滤效率为99.990%.  相似文献   
42.
239Pu在西南某地板岩与土壤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西南某极低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场址地质环境中板岩与土壤为吸附介质,通过吸附实验和解吸实验,研究了不同介质粒径、环境温度(10℃—50℃)、水相pH(4—12)对239Pu核素在板岩与土壤介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特征.吸附实验表明,水相环境中板岩和土壤介质对239Pu核素的吸附过程在10 d左右达到平衡,并且其吸附分配比随着介质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随着水相pH值的增大而增大,但温度对其吸附的影响不明显.解吸实验表明板岩和土壤介质对239Pu核素的吸附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43.
李丽  沈德富 《四川环境》2013,(5):102-107
本文研究了传统米淀粉生产工艺物质流失及其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的内容,评价了米淀粉产品技改前与技改后的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结果表明,开展清洁生产绩效评价研究,对于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工艺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与节能减排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李丽  陈志平  张以晨  焦雯淼 《安全》2021,42(6):61-68
为保障突出矿井近距离煤层群安全开采,本文基于上保护层开采时下邻近煤层卸压瓦斯治理的重要性,探讨采场动压影响下围岩变化与卸压瓦斯解吸运移的时空关系,研究瓦斯涌出形态和控制措施.结果表明:煤层组开采上保护层时,伴随工作面推进,底板煤岩系表现出时空滞后的蠕变特性;邻近层卸压瓦斯涌出按其对应工作面位置的活跃程度呈现出"四带"特征;被保护层卸压涌出占总瓦斯涌出量的70%以上,直接对被保护层进行目标抽采瓦斯是实现卸压瓦斯抽采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在使用底板瓦斯道施工穿层钻孔抽采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时,根据巷道顶板瓦斯层流情况,确定全负压通风并保持风速1.1m/s以上是保障安全作业环境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45.
介绍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探讨了现有室内甲醛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条件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为减少室内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八种降解室内甲醛污染物的防治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光催化氧化降解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对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改进检测方法和改良治理措施以及对装饰材料的选择是减少室内空气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6.
董万涛  王亚军  李丽  张兴 《环境工程》2021,39(10):178-184
利用H2O2、Na2FeO42种氧化剂对土壤中TPH进行去除实验,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速率的关系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对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变化、半衰期、TPH去除率等因素进行讨论和对比,寻找其反应规律.结果 表明:H2O2去除TPH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Na2FeO4去除TPH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H2O2浓度增大导致反应动力学常数增加,Na2FeO4浓度增大导致反应动力学常数减小.采用0.078,0.156,0.234 mol/L 3种浓度H202溶液与TPH的初始反应速率分别为0.61×10-3,1.38×10-3,2.09x 10-3 tool/(L·min),浓度为0.070,0.140,0.210 mol/L的Na2 FeO4溶液与TPH的初始反应速率分别为13.30× 10-3,20.47×10-3,12.86× 10-3 mol/(L· min).2种氧化剂与TPH的反应速率大小为:Na2 FeO4>H2O2.H2O2、NaFeO4与TPH反应半衰期分别为40.40~66.50,4.10~7.14 min.H2O2的半衰期约为Na2FeO4的10倍.2种氧化剂对土壤中TPH去除率均可达到60%以上,但利用率较低.总结了2种氧化剂在去除TPH过程中反应速率、半衰期和去除率的特点,最终筛选并优化反应条件,为黄土高原土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纸基复合包装中铝塑分离的湿法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纸基复合包装中的纸基部分通过水力碎浆分离后可直接用于生产再生纸. 其铝塑部分由1层0.02~0.03 mm厚的铝箔和2层0.03~0.08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膜层压复合而成,主要对铝塑的湿法分离进行研究.比较了甲酸、乙酸、盐酸3种剥离剂的分离效果; 用甲酸作为铝塑剥离剂时, 考察了剥离剂的浓度、反应温度、液固比及破碎尺寸对铝塑分离的影响; 根据铝塑分离时间、分离率、铝的损失率等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优化铝塑分离的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甲酸分离铝塑的最优条件: 剥离剂浓度为4 mol/L, 反应温度为60 ℃,液固比为60 L/kg, 破碎尺寸为5 cm×5 cm. 在该条件下, 铝塑的分离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48.
污泥制陶粒技术可行性分析与烧结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污泥烧结陶粒轻骨料的建材性能,分析了污泥制陶粒轻骨料的技术可行性和存在的难题,并从烧结过程的结构形态变化和晶体相反应机理角度讨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 050 ℃,烧结时间为30 min时,烧结体的内部产生熔融液相导致烧结体收缩致密化,建材性能显著提高,但抗压强度仍达不到建材标准要求. 其主要原因是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烧结过程中有机物的挥发导致烧结体内部产生较大孔隙,使产品开裂. 污泥烧结体中的主要晶体相是石英、钙黄长石、钙镁磷酸盐和磷酸铝,污泥中磷的含量很高,因此,可添加高铝无机材料促进钙镁磷酸盐和磷酸铝高强晶体相的形成,提高烧结体抗压强度,经调质后利用污泥烧结陶粒轻骨料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49.
水泥窑共处置废农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在水泥窑共处置废农药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开展试烧试验,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为研究手段, 对水泥窑共处置废农药技术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与危险废物的其他处置方法做比较,以处置1 kg危险废物为功能单位. 结果表明,常规危险废物焚烧的综合环境负荷指数为1.428 4×10-12 a-1, 而水泥窑中共处置废农药的综合环境负荷指数为0.183 9×10-12 a-1,远低于常规危险废物焚烧.   相似文献   
50.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标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国内外浸出方法标准体系、研究方向、应用目标、方法的特点和缺陷进行了系统总结,介绍了《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HJ/T299—2007)和《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醋酸缓冲溶液法》(HJ/T300—2007)的模拟场景、方法学探讨和实验研究结果. 目前,HJ/T299—2007已经成为我国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的指定标准方法,而HJ/T300—2007也被用于特定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废物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入场检验. 新制定的浸出方法标准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模拟场景假设明确,实验参数由理论计算和系统的实验获得,具有较充分的方法学依据. 尽管如此,对于该标准的客观、全面的评估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执行过程才能获得,新的浸出方法标准只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的阶段性成果,还要随着环境管理的需要和细化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加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