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李倩  陈小芳 《化工环保》2014,35(3):272-275
以湖北省某化工企业含砷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硫化砷废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碱浸—沉淀工艺制备砷酸铜。考察了沉淀反应液pH、沉淀反应温度、搅拌转速对砷沉淀效果的影响。采用XRD和SEM技术对砷酸铜的物相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废渣在氧化碱浸过程的砷浸出率为96.53%;沉淀反应时间为30 min时,沉淀步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沉淀反应液pH 5.0、搅拌转速500 r/min、沉淀反应温度50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砷沉淀率均达93.96%以上。SEM表征结果显示,砷酸铜产品为颗粒状,粒径约为500 nm。XRD表征结果显示,砷酸铜产品中主要含有Cu3As2O8,Cu4O(AsO42,Cu4(As2O7)O2。该方法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为废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2.
黑藻根际对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氧化反应对水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氮的去除有重要作用,沉水植物通过根系泌氧促进沉积物中硝化反应并对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分布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轮叶黑藻为实验对象,利用微电极研究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变化,研究了黑藻根系对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藻通过根系泌氧增加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量和表层沉积物有氧层厚度,有氧层厚度增加了3 mm以上;种植黑藻后,根际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数量逐渐增加,氨氧化古菌数量前30天增加随后减少,氨氧化细菌与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拷贝数的比值由0.51增加到6.75,说明黑藻根际沉积物更适宜氨氧化细菌的生存。  相似文献   
103.
分别采用硫酸和盐酸对催化裂化汽油碱渣废液进行酸化预处理,探讨了酸化程度对粗酚回收的影响以及对催化裂化汽油碱渣废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采用硫酸对催化裂化汽油碱渣废液进行酸化预处理时,控制pH=9.0.能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水相酚质量浓度为10 g/L左右,粗酚回收率为95%;但在调节过程中,所生成的Na2SO4浓...  相似文献   
104.
应用全球统一轻型车排放测试循环(WLTC)工况对2种轻型汽油车(汽油直喷(GDI)车、进气道燃油喷射(PFI)车)进行尾气排放测试,分析其颗粒物数浓度(PN)、粒径分布及排放特征。结果表明:GDI测试车的PN平均排放因子为2.098×10~(13)~2.619×10~(13)个/km,远高于传统PFI测试车的7.486×10~(11)~3.174×10~(12)个/km。PFI测试车排放的PN 50%集中于粒径小于0.033μm的粒径段,GDI测试车排放的PN 50%集中于粒径小于0.010μm的粒径段。PFI测试车在40~80km/h的速度区间内,加速和减速状态下PN的排放速率高于匀速,GDI测试车在0~20、40~80km/h的速度区间内,加速状态下PN的排放速率高于匀速,在0~20km/h的速度区间内减速状态下PN的排放速率高于匀速。  相似文献   
105.
四环素对人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酶活性及腐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抗生素对好氧堆肥过程中酶活性及堆肥腐熟的影响,添加四环素(TC)的人粪便与锯末进行好氧堆肥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CK(不添加TC)、TC100(100 mg·kg~(-1)DW(干重)TC)、TC500(500 mg·kg~(-1)DW TC)和TC1000(1000 mg·kg~(-1)DW TC).研究了堆肥温度、p H、水溶性碳、种子发芽率、脱氢酶和脲酶在21 d的不同堆肥处理中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堆肥中四环素浓度的增加显著抑制了堆料中温度的升高,降低了p H值,增加了水溶性碳的残留,减少了种子发芽率并阻碍了脱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堆肥的参数如堆肥温度、p H、水溶性碳和种子发芽率等指标都可以用来表征堆肥的腐熟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堆肥中四环素浓度高达1000 mg·kg~(-1)时,四环素阻碍了粪便处理的好氧堆肥过程并影响堆肥产物的腐熟.  相似文献   
106.
利用Himawari-8卫星的AHI成像仪于2016年3月下旬对中国东北进行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结合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地面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425次。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呼伦贝尔市、黑河市、绥化市和大庆市火点数较多,分别为116、75、52、50、41、20次。火点数早晚少、中午多。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有很大影响,火点及其下风向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AOD往往较高。秸秆焚烧产生的主要空气污染物是CO和PM10,但它们的峰值滞后于秸秆焚烧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厌氧发酵4阶段动力学实验、产甲烷抑制实验及单一VFA的产甲烷动力学实验,探明了厨余和污泥共发酵过程中,典型组分对其潜在的酸积累类型以及甲烷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组分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VFA组成比例以及单一VFA的产甲烷化动力学特性,对其产甲烷潜能及速率有着决定性影响。乙酸的甲烷化速率高达44.80 mL·d~(-1),丁酸略慢于乙酸,而丙酸和戊酸的甲烷化速率不足乙酸的1/2,其中丙酸的延滞期长达1.76 d。因此,产酸类型以乙酸为主的污泥、菜类在产甲烷阶段不存在延滞期;而蛋肉类及油的产甲烷速率受到丙酸、戊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相对较慢。通过调整共发酵基质配比不仅能够提高发酵潜能,还能够优化VFA组成比例,实现较高的甲烷产率及甲烷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8.
利用2018~2020年北京市33个环境评价站和5个区域评价站的空气质量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和北京市城区PM2.5组分数据,研究了3年间北京PM2.5的浓度演变、时空变化和重污染发生情况,并对PM2.5组分和气象条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3年间北京市ρ(PM2.5)分别为51、42和38μg·m-3,2020年的PM2.5相比2017年下降30.9%,但仍超过国际标准8.6%;北京市PM2.5空间分布依旧维持南高北低的特征,但南北差异逐年减小,区域浓度趋于均一化;1~3月PM2.5浓度相对较高,8~9月PM2.5浓度相对较低,采暖季各污染物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采暖季,NOx和CO分别偏高58.4%和52.9%,PM2.5偏高27.5%;采暖季和非采暖季PM2.5日变化出现反向特征,采暖季夜间PM2.5明显...  相似文献   
109.
为研究鲅鱼圈热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问题,对其附近海域潮流和水温进行了现场观测,并利用RMA-10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热电厂附近海域海水温升场的分布。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温排水对电厂邻近海域温度分布影响明显,模拟得出鲅鱼圈海域表层海水受电厂温排水影响温升在1℃和4℃上的面积平均值分别为0.648 km2和0.199 km2;(2)热羽面积变化趋势与涨、落潮过程呈现高度相关性,同一潮次中低潮时刻热羽面积大于高潮时刻。(3)海水温升分布呈现出较明显的垂向差异,表层温升面积为底层温升面积的2~4倍,表明由于温差所产生的浮力效应,温排水主要集中于海水表层流动。研究结果表明通常采用的基于垂向平均的二维温排水数值模型无法精确模拟温度分层,只有建立三维模型才能对温排水引起的温升场进行精确模拟。  相似文献   
110.
南海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海10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样品为研究材料,以石油降解率为筛选依据,初筛获得52株石油降解菌,从中进一步筛选出6株对石油烃有降解能力的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6株菌进行初步鉴定,并使用GC-MS内标法测定降解产物,对降解菌的降解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重量法筛选出来的6株细菌对石油的降解率为20%~55%.与Genbank中的16S rRNA基因序列BLAST对比结果显示,所筛选出的6株菌株中,3株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株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降解特性分析表明,所筛选6株菌的烷烃降解率均在40%以上,多环芳烃降解率均在70%以上,其中,菌株B08500m-3对石油中总烷烃和总芳香烃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分别为75%和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