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改革开放以来,安全防范经历了迅速发展的20年。我们在总结20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安全防范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希望提高生活安全品质的愿望。为此,本文提出了安全防范商品的市场化、安全防范社会化、安全防范规模化、安全防范网络化及政府对它们进行规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32.
广佛珠江河网区石油类污染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佛珠江感潮河网区三维水动力模型;同时,通过耦合石油类污染物水力输运与悬沙吸附一沉降过程,构建石油类水质数学模型,从而更全面客观地模拟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通过2001年1月实例模拟及验证,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再现珠江水体石油类浓度变化过程,为日后珠江水环境质量监控与水质改善、城市河涌整治成果评价及预测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3.
李彤  邓滢 《安全与环境学报》2023,(11):4136-4142
岸线污染是评估河口海洋溢油事故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针对目前溢油模型对油膜岸边黏附与冲刷过程研究不足的问题,在传统“油粒子”溢油轨迹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类型的岸边介质对油膜饱和吸附与冲刷的算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河口海洋溢油岸边黏附与再释放过程。应用改进的溢油模型,对1999年3月24日珠江口一次典型溢油事故中油膜的漂移运动轨迹及河口区陆地岸线污染过程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溢油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面油膜与陆地边界的“黏附-冲刷”交互过程,模拟的油膜运动轨迹、抵岸时间与污染岸线长度等主要指标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溢油对不同类型河口岸线的影响程度与陆地岸线性质息息相关。陆地岸线不仅决定了油膜在陆地上的黏附总量,还决定了油膜在岸边的滞留时间与污染程度。沙滩具有较大的表面黏附厚度及下渗深度,因此对上岸油膜的滞纳容量最大,占溢油总量约40%;植物滩对溢油滞留周期最长,衰减过程最慢。改进后的溢油模型可为未来珠江口及其他河口海洋溢油事故水面浮油及岸线污染提供有利的定量模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34.
生物絮凝剂除浊脱色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报道了产生NAT型生物絮凝剂的菌株的培养方法和筛选结果,着重讨论了此类生物絮凝剂对染料水样和非染料水样进行处理过程中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开发出的生物絮凝剂对实际排污河水进行处理,证明生物絮凝剂对悬浮水体的处理效果较好,可用于去除藻类。  相似文献   
35.
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预警监控体系构建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安全预警体系的一般原理,从水质安全角度出发,基于基础信息层、预警分析层和决策应用层构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预警监控体系框架;提出建立既考虑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污染负荷、生态破坏力等驱动力、压力影响,又考虑了生态健康、服务功能、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等状态和响应的指标体系,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预警监控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36.
本文阐述了偶氮染料结构-生物降解性定性关系,生物降解机制,并对偶氮染料结构-生物降解性定量关系的有关参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7.
土样的采集以表层土壤为主,主要集中在两种土壤母质:黄土及其沉积物、花岗岩母质,共二十一个土类,360个样品,4100多个数据.有效态元素含量的分析,中性及碱性土采  相似文献   
38.
蚯蚓对植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油使用量的增大导致石油污染量的增加.为经济有效地修复低污染浓度的石油烃污染土壤,了解蚯蚓对植物去除土壤石油烃的影响,探讨蚯蚓对土壤石油烃污染的修复效应,通过人工制备石油烃污染土壤,采用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 L.)]以及植物-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da)]两种处理模式进行60 d的盆栽试验,通过测定土壤中w(石油烃)、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来解析蚯蚓对植物修复土壤石油烃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凤仙花、紫茉莉与西伯利亚鸢尾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分别为36.32%、32.70%、29.82%,凤仙花的土壤修复效果最佳.添加蚯蚓后,对应凤仙花、紫茉莉与西伯利亚鸢尾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分别为40.73%、36.10%、32.80%,显著高于未添加蚯蚓土壤,表明添加蚯蚓能够促进植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的修复效果.土壤修复过程中过氧化氢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添加蚯蚓对土壤酶活性具有刺激作用.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w(石油烃)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90,P均小于0.05),说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与多酚氧化酶可能参与了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过程.研究显示,蚯蚓能够强化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为植物/蚯蚓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9.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升,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耳目哨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分析化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可以快速地检测出污染物的含量,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环境监测的背景及应用目的以及环境监测中分析化学法的优势,随后详细阐述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方法以及分析化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0.
分别在中温和高温条件下对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5℃高温发酵累积产气量均高于35℃中温组;高温组厨余垃圾与餐厨垃圾配比为1∶5时发酵累积产气量最大,最大累积产气量达到2492.5 mL,是中温组协同产甲烷的1.4倍。同时,为提高产气率,考察了不同种类活性炭对厌氧发酵的影响,采用甘蔗皮、秸秆、花生藤蔓以及发酵沼渣为原料自制了4种生物质活性炭。实验结果表明,4种活性炭均呈蜂窝煤状的炭孔,其中甘蔗皮活性炭表面炭孔相对规则、完整,微生物可附着面积大,更有利于加快产气进程。添加甘蔗皮活性炭时累积产气3410 mL,相比空白对照组增长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