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野外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0月至次年5月的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以及稳定的积雪日数、平均积雪深度、草场现有载畜量、冷季草地超载比例、冬储草量等7个因子为那曲地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评价因子,将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应用于雪灾区域危险度的评判。以西藏那曲地区的5个县为例,具体介绍了雪灾区域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了湖南省在1996-1999年遭受洪灾的10722户居民,对洪灾造成的总经济损失、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洪灾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与洪灾的程度、类型及居民的受灾时间和灾前的经济水平有关。洪灾程度越大、受灾时间越长和灾前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其洪灾的总经济损失越重;地区方面,山洪暴发地区的总经济损失最低;溃垸地区的经济损失最大。因此,在抗洪救灾中,要重点预防溃垸,设法缩短被淹时间,对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要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球藻对混凝出水进行处理,考察小球藻接种量对COD、DTP和TN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微孔分析仪分析小球藻形貌和组成结构的变化,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餐厨废水中有机物成分的变化,探究小球藻降解餐厨废水的机理.结果表明:当小球藻接种量为25%时,COD和T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79.73%和78.28%);当小球藻接种量为35%时,DTP去除率最高(85.55%).反应前的小球藻细胞表面相对光滑,反应后的小球藻细胞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增大,并粘附大量颗粒态物质;小球藻细胞表面的羧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官能团参与污染物的吸附沉淀;小球藻破坏了腐殖质结构,降低了腐殖质芳香性;小球藻在降解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类腐殖酸的同时,产生芳香类蛋白物质.  相似文献   
14.
数据的高效获取和信息的实时提取,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区域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和地学过程研究领域的瓶颈和难题。在对案例研究区——重庆忠县地区TM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波谱信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目视判读解译和模型模拟自动信息提取等多种有效技术和方法,实现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山区县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因子体系中的3个主要因子:土地覆被、水土流失强度、植被盖度等进行数据提取,并用GIS技术对这些指标因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尺度山区县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指标因子数据提取与地学分析的技术和方法难题。通过GIS空间分析,揭示出忠县部分生态安全因子的时空分异特征,为山区县域生态环境退化评价和生态恢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尝试。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气象因子、O3浓度和气孔导度的实测数据,分析了O3浓度与AOT40的变化,引入并修订了水稻气孔导度模型,模拟了水稻气孔O3吸收通量的动态变化,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O3污染所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5年水稻生长季期间的白天时段,平均O3浓度分别为35.8,42.0,47.9nL/L,AOT40值分别为5.33,9.03,11.25μL/(L·h).修订后的模型可用于本地区水稻气孔导度的模拟,2013~2015年水稻气孔O3通量AFst02分别为2.02,6.42,7.79mmol/m2.2013~2015年地表O3造成水稻平均相对产量损失分别为4.9%、11.7%和14.3%.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若不考虑O3浓度的变化,O3对水稻的胁迫效应将会降低,若考虑未来O3浓度的变化,O3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将增加4.7~5.7%.  相似文献   
16.
赵辉  郑有飞  李硕  曹嘉晨 《环境化学》2019,38(12):2709-2718
近地层O_3污染及其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地表O_3污染水平,重点介绍了O_3对作物影响的评估指标和模型的发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深入综述了有关评估O_3污染造成作物产量损失方面的工作.此外,对我国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需要更加有力的控制O_3前体物,尤其是VOC的排放.为了准确地评估O_3的农业风险,未来还需要在郊区布置一些监测站点,同时在我国主要作物种植区建立当地的O_3浓度/通量响应关系模型.另外,今后还需加强基于气孔O_3通量指标进行区域尺度O_3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批式实验,研究了2种有机碳源苹果酸和葡萄糖对铜绿假单胞菌还原Cr(Ⅵ)效果的影响,并从pH、氧化还原电位和细胞生长量等方面对2种有机碳源的影响差异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苹果酸均能促进菌株对Cr(Ⅵ)的还原,苹果酸的促进作用比葡萄糖更加显著,加入葡萄糖和苹果酸时Cr(Ⅵ)还原率分别提高了16.34%和25.72%。加入苹果酸时的细胞生长量明显高于加入葡萄糖时的细胞生长量。添加葡萄糖时还原过程中培养基pH值下降,氧化还原电位上升,而添加苹果酸其变化趋势相反。添加了葡萄糖的培养基代谢液(无菌体细胞)对Cr(Ⅵ)具有较好的还原作用,但添加了苹果酸的培养基代谢液(无菌体细胞)不能还原Cr(Ⅵ)。  相似文献   
18.
19.
赵辉  郑有飞  李硕  徐静馨  曹嘉晨  魏莉  关清 《环境科学》2017,38(12):5315-5325
近地层臭氧污染及其对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2014~2016年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期间臭氧浓度和气象因子观测资料,分析了麦田臭氧浓度、AOT40的变化特征.根据Pleijel等2007年修正的气孔导度模型,模拟了冬小麦气孔导度的变化,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同时结合通量模型,计算了冬小麦气孔臭氧通量.此外,利用前期课题组建立的模型,估算了臭氧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在冬小麦生长季期间从前期到后期逐渐增加,并呈现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从2014~2016年的每年3月1日~5月31日,平均臭氧浓度分别为36.2、37.7和33.6 n L·L~(-1),AOT40值分别为17.08、17.90和11.84μL·(L·h)~(-1).Javis气孔导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本地区冬小麦的气孔导度,模型解释了实测气孔导度81%的变异性.2014~2016年冬小麦气孔臭氧吸收通量分别为9.36、9.32和8.65 mmol·m~(-2).在近3年臭氧浓度平均水平下,近地层臭氧会使冬小麦产量减少18.03%,干物质累积减少19.31%.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和水培试验,研究了生长在永州铅锌铜尾矿上的优势植物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对铅的富集特征及EDTA对其吸收和运输铅的影响。野外调查表明,东方香蒲对铅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其地上部分铅平均质量分数为619mg/kg,地下部分铅平均质量分数为1233mg/kg。营养液培养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它的强富集能力,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铅质量分数都远远超过了超富集定义的参考值(1000mg/kg)。分析结果表明,东方香蒲是一种新的铅富集型植物,EDTA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植株对铅的吸收量,而且增大了铅在植株体内的转运系数。同时,铅对植株的毒害症状也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