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0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基于浅层地温能的能量桩技术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能量桩技术标准是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石。对比中英法等国内外能量桩技术标准,从法规与合同责任、工程勘察、传热性能测试、换热管路、系统设计与计算五个方面探讨了能量桩技术标准的异同点,分析了各国技术标准内容中的不足之处,对于部分不足提出了完善方法,以期为我国能量桩技术的标准化发展与提升标准编制水平提供参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能量桩技术标准的核心方面如传热性能测试、能量桩施工工艺参数、系统设计计算等内容均大同小异,其中英国能量桩技术标准涵盖的内容相对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72.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成渝地区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ArcGIS10.3软件进行了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双峰"格局显著。②耦合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阶段性特征明显,政策引导作用显著。③耦合协调重心始终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迁移变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初见成效,两大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一体化意识,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3.
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点、线、面3种不同类型海绵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5—9月枯、丰水期采集到的345组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步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典型海绵体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以Cl-为指示因子,结合其他水化学指标,研究分析了典型面状海绵体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埋深10 m和20 m含水层地下水之间联系密切,且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埋深50 m和80 m含水层组地下水与其他含水层组无明显水力联系。在平面上,线状及面状海绵体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距离为80~100 m;随着地层埋深的增加,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74.
进入环境的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受到普遍共存的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本研究将两种腐殖酸组分负载在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不同炭化温度下(200、400、600℃)制得的生物炭上,考察极性和非极性有机污染物萘和1-萘酚在原始和腐殖酸负载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分别应用拟一级、拟二级和双室一级3种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和双室一级动力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动力学吸附过程.腐殖酸负载对生物炭上萘和1-萘酚的吸附动力学有显著影响,使得平衡吸附量(Q_e)下降,而表观吸附速率提高.致密的芳香碳组分和纳米级孔隙主要对萘和1-萘酚在生物炭上的慢吸附单元起作用,腐殖酸负载降低了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和孔隙度,慢吸附对总吸附的贡献(f_(slow))降低.生物炭内部有机碳的致密性降低,使得萘和1-萘酚分子容易扩散进入生物炭颗粒内部,加之表面积和孔隙度减少,缩短吸附平衡时间,两种化合物的慢吸附速率常数(k_(slow))均提高.负载腐殖酸后,两种化合物的快吸附速率常数(k_(fast))的变化却不同.腐殖酸负载向生物炭表面引入含氧极性官能团,阻碍萘分子向表面疏水吸附位点扩散,使得萘的k_(fast)下降;而由于1-萘酚是极性有机物,除了疏水作用,其结构中的—OH能通过氢键与生物炭表面相互作用,其k_(fast)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75.
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桩基工程中桩侧负摩阻力所产生的作用于桩体上的下拽力,可能引起桩体破坏、桩基不均匀沉降等诸多工程灾害。为此,工程师们建立了许多单桩负摩阻力计算公式,但是由于这些公式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计算结果差别较大。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计算单桩负摩阻力及确定中性点位置的几种常用方法:极限分析法、荷载传递法、弹性或弹塑性理论法、剪切位移法和数值分析法;再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适用条件、优缺点等,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能源管廊作为能源地下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可以经济高效地提取浅层地温能,而且可以调控地下综合管廊温度、降低运维成本。依托南京雨花台区软件谷杆线迁移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管廊的底板、侧板及顶板内埋设换热管形成能源管廊,实测换热系统进/出口水温、底板温度及热致应力等变化规律,探讨间歇或连续运行模式下,能源管廊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及管廊结构热力响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连续运行模式相比,间歇(12 h)运行模式下能源管廊换热效率基本不变、管廊结构热致应力可以减少约 50%;间歇(12 h)或连续运行模式下,换热效率分别为 83.6和 82.5 W/m2 ,底板热致应力分别为 0.63和 1.17 MPa;邻近管廊段产生 0.22 MPa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