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58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21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使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于2013年11月对渤海和北黄海海水中4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VHCs)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渤海和北黄海表层海水中CHBr2Cl、CHBr3、C2HCl3和C2Cl4的浓度平均值和变化范围分别为7.03(4.23~12.63) pmol/L、19.61(5.99~55.00) pmol/L、20.37(1.68~58.25) pmol/L和41.03(10.84~96.94)pmol/L。受生物生产、人为输入、陆地径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4种VHCs浓度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渤海海域由北向南递减,北黄海海域山东半岛以北、鸭绿江口浓度较低的特点。受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不同站位VHCs浓度在垂直分布上有较大差异,但最大值均出现在真光层。周日变化研究表明:VHCs在13:00和17:00浓度较大,7:00和21:00浓度较低,说明VHCs生产释放受光照和潮汐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采用Liss和Salter双膜模型估算了CHBr2Cl、CHBr3、C2HCl3和C2Cl4的海-气通量,结果分别为36.28(0.13~109.54)nmol/m2d、85.96(-8.9~308.61)nmol/m2d、191.71(0.10~386.67)nmol/m2d和285.14(0.19~914.85)nmol/m2d,表明在调查期间渤海和北黄海是大气中CHBr2Cl、CHBr3、C2HCl3和C2Cl4的源。  相似文献   
52.
产品碳足迹评价中,数据种类、来源、获取途径和量化方法的选择不同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可靠与否.本文建立了结合敏感度和DQI-Monte Carlo不确定度分析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数据质量分析模型.首先通过敏感度分析识别出产品碳足迹评价中的主要数据,再采用DQI-Monte Carlo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对主要数据进行数据质量判定,甄选出影响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关键数据,并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数据质量改进意见,从而有效地优化数据收集方案,减少碳足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度.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我国某塑料软包装印刷企业的印刷前阶段碳足迹评价中.  相似文献   
53.
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轨迹聚类方法对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的气团轨迹进行聚类分组,得到2011年夏季到达黄山顶的主要气团输送轨迹,结合黄山顶的气溶胶数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输送轨迹与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关系.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定性分析了不同气团背景下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最后结合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concentration weighted field)定量分析不同潜在源区对黄山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积聚模态颗粒物(0.5~1μm)数浓度约占0.5~20μm颗粒物数浓度的94.9%;黄山顶6~8月大陆气团的发生频率最高,约43.4%;影响黄山光明顶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潜在源区主要来自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群: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河南、江西境内、两广交界处、湖南南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区.而垂直方向上,来自西北和西南方向高度约2~5km的自由对流层气团对黄山顶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54.
原水水质对输水管道硝化作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制水样模拟Ⅱ类、Ⅲ类和劣Ⅴ类地表水,利用管道模拟反应器研究不同原水水质条件下输水管道中硝化作用的形成及对输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水中氨氮(NH4+-N)及溶解氧(DO)含量对NH4+-N去除均有一定影响,DO充足时,去除率随原水中NH4+-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DO浓度低时,DO成为影响NH4+-N去除的主要因素;原水NH4+-N含量对运行初期NO2--N积累有重要影响,NH4+-N含量越高,NO2--N积累量越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影响作用逐渐减弱;反应器中AOB数量主要受原水NH4+-N浓度的影响,随NH4+-N浓度升高而增加;NOB数量受NH4+-N和DO浓度的双重影响,DO含量低会抑制NOB活性,使NOB数量减少,导致NO2--N积累;输水管道中的硝化作用是水中及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生物膜中硝化细菌存在水平高,其硝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5.
基于PSR模型的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结合独流减河河口的实际情况,首次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标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河口生态系统压力评价、状态评价和响应评价首次对独流减河河口进行了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独流减河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471,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因素是造成河口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口生态恢复和科学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6.
针对石油静电事故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了引发石油静电事故的影响因素,确定出6个主因素、25个子因素的石油静电事故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出导致石油静电事故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6个主因素中,隶属于生产操作工艺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操作错误、人体静电和接地故障3个主因素权重之和高达0.792,是引发石油静电事故的主导因素;子因素中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喷溅式装卸油、化纤品与人体摩擦和接地线损坏方面。鱼骨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的联合应用,合理地解决了石油静电事故影响因素分析难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针对现有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技术的颗粒物快速来源解析方法不能提供基于质量浓度单位源解析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单颗粒快速源解析算法ArtPMF.选择淮河平原某能源工业城市2021年2~3月的单颗粒质谱监测数据对ArtPMF算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二次源、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烟花燃放源对...  相似文献   
58.
简要回顾了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活动断层的概念.研究方法、危险性分析等.在论述研究进展的同时,对有关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内源H2S的生理学作用已经逐渐被认识,被认为是继NO和CO后的第三类气体信号分子,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水平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内源H2S生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0.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磷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磷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磷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磷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磷处理,说明当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磷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磷量大小540 mg.kg-1时,磷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磷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磷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磷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磷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磷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