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12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51.
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2.
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肉桂酸溶液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牛栅藻(Scenedesmus arcuatus),研究了其对这两种藻的抑制作用及其化感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肉桂酸浓度达到0.6 mmol/L时,对铜绿微囊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而达到0.9 mmol/L时时斜生栅藻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抑制作用表现为:藻细胞牛长量显著降低;藻体叶绿素a含量急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O2-韵含量和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呈升高趋势,说明肉桂酸处理后可能是通过O2-的产生引起膜脂质过氧化增加,造成了藻细胞膜的损伤,继而影响到细胞的功能.本实验提示,肉桂酸的抑藻作用或许有望开发成新的生物杀藻剂.  相似文献   
153.
H_2O_2荧光分析仪MnO_2反应管的研制张剑波,邵可声,王美蓉,钟爱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1)目前测定大气中的H。O。浓度采用双道自动荧光过氧化氢分析仪t’”’1,该仪器利用对羟基苯乙酸(*O**A)和过氧氢化物在过氧化物酶的催...  相似文献   
154.
设备运输振动试验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设备运输试验的情况与方法要求和方法,提出了对我国运输试验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作为设计和安排运输试验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5.
徐州万寨港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徐州京杭大运河万寨港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涉及3门21属27种。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7属8种,占29.6%;轮虫类7属9种,占33.3%;枝角类4属6种,占22.2%;桡足类3属4种,占14.8%。优势种主要有绿眼虫(Eutreptia viridis)、旋轮虫(Philodina sp.)、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对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监测技术方法简单直观,与化学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监测结果显示万寨港水域属于轻至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6.
利用一株新分离Cr(Ⅵ)还原菌Leucobacter spp. Ch1进行高浓度Cr(Ⅵ)还原的研究.发现生长于Luria Broth培养基中的Leucobacter spp. Ch1最大能还原1800mg/LCr(Ⅵ),而休眠Leucobacter spp. Ch1细胞悬液可以完全还原2100mg/L Cr(Ⅵ).扫描电镜观察到还原cr(Ⅵ)后的细菌末端黏附大团反应产物,电子顺磁共振分析确定产物的成分为Cr(Ⅲ).在分批加Cr(Ⅵ)还原实验中,休眠Leucobacter spp. Ch1细胞悬液在1060min内还原了2368mg/L Cr(Ⅵ),重新加入的乳酸钠可以再次启动Cr(Ⅵ)的生物还原.结果表明,乳酸钠的存在是Leucobacter spp. Ch1还原Cr(Ⅵ)的必要条件,推测该物质在反应中起电子供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7.
糖蜜酒精废液厌氧发酵出水(以下简称厌氧发酵出水)有机物浓度高、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为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采用电Fenton工艺预处理糖蜜酒精废液厌氧发酵出水,研究了电Fenton反应中影响因子对废水COD去除速率和BOD5/COD(B/C)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调至3,电流密度0.6 mA·cm-2、H2O2(w/w,30%)投加量20 mL·L-1、极间距2 cm、反应90 min后,废水COD去除率达75%,B/C由0.113增大为0.479,废水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发现,分步投加H2O2效果优于反应初始时刻一次性投加,反应的前30 min内结束投加效果最好。为探索糖蜜酒精废液厌氧发酵出水的高效处理方法提供了有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城市地表硬化率过高导致面源污染加剧,影响地表水水质,纤维生物毯是解决城市面源污染的新技术,具有成本低、施工快捷、植物生长快、存活率高、景观效果好及管理方便等特点,可有效提高坡岸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的能力。综述了纤维生物毯的结构功能、净化效果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因素,指出了在提高坡面抗冲击性、增强土壤适应能力、改良材料与结构和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需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9.
湖泊作为陆地水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青海省1990~2015年湖泊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近25 a青海省气温和降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探究湖泊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 a,青海省湖泊面积从12 757 km2增加到15 167 km2,湖泊数量由241个增加到286个。不同区域湖泊时空变化存在差异,主要包括3个区域:东部地区(Ⅰ)、西北地区(Ⅱ)和西南地区(Ⅲ)。其中,降雨量的增加促进了Ⅰ区域湖泊面积和数量的增加,湖泊面积由7 173 km2增加到8 474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Ⅱ区域湖泊面积由1 369 km2增加到1 542 km2,湖泊数量增加7个。该区域主要地形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干旱区之一,干燥少雨,湖泊面积较少且变化剧烈。其湖泊扩张主要是因为降雨量增加,而较强的蒸散发极易导致湖泊萎缩。Ⅲ区域湖泊面积由4 215 km2增加到5 152 km2,湖泊数量增加19个。湖泊扩张的主要原因为降雨量的增加和蒸发的减少。研究为青海省湖泊科学利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海省;湖泊;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响应  相似文献   
16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国家及区域尺度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以省为研究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199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总体特征、地域格局演变特征及这些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粮食总产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11亿t/年。北方粮食总产量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南方粮食总产量基本维持稳定。玉米产量的增加对这些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在省域尺度上,近20年五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产量时空变化具有较大差异。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区域粮食供需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从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供过于求型变为了供给不足型省份。但在全国尺度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1999—2003年五年平均情况)和Y 2014—2018时段(2014—2018年五年平均情况)分别为368.0 kg/人和461.5 kg/人;人均两大口粮占有量在Y 1999—2003时段和Y 2014—2018时段分别为220.3 kg/人和247.6 kg/人。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全国及区域尺度上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则更多归因于土地利用价值驱动的属性、功能及质量的变化。此外,根据导致耕地减少的四种主要类型——“非农化”“非粮化”“荒废化”和“生态化”,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区域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区域粮食种植格局调整及实现两大口粮需求省份向自给型省份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