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82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王丽 《绿色视野》2011,(7):40-43
蜀是清醒的。她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六年的志愿经历告诉我,在大众思潮中,为公益摇旗呐喊是困难的,除了会得到少数赞许外,面对的更多是阻力。  相似文献   
152.
柴油在非饱和带运移分布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砂和0号柴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以及构建的描述柴油在包气带运移的多相流动力学模型,定性定量研究了柴油泄漏后在非饱和带内的运移分布特征.结合物理模拟试验及数学模拟,描述柴油泄漏进入中砂介质中的过程,得到毛细带以上的残余油区及毛细带至地下水面的聚集油区的油相在非饱和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利用室内二维渗流装置,可较好揭示柴油渗漏后在地下环境中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基于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12)2803号”文对榆神矿区三期规划矿区的批复方案,阐述了规划矿区与瑶镇、红石峡及采兔沟三个水源地的重叠冲突问题,同时以建设和谐矿区及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为前提,提出规划区解决“煤”“水”问题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4.
妻子     
一件刚织好的毛衣浸在水中无限陶醉的惬意如同芬芳的泡沫溢满她的心房菜肴的热气飘在桌上她思念的脉络随着浓郁的甜香满屋流淌幼子已被她哄睡在床上稚嫩的脸上印满她对未来的渴望……她用温馨和甜蜜筑建爱的暖房只是为了让你在奔忙时毫无牵挂不一定企盼你为她建造事业的辉煌殿堂——却期待你用平安来感应她的寸心柔肠用谨慎来回报这一切吧不要让一时疏忽带来遗憾和残缺摧毁全家的梦想。妻子@王丽  相似文献   
155.
王楷  王丽  王一锟  游梦  梁婷  邹茸  范洪黎 《环境科学》2023,44(12):7024-7035
设置对照(CK)、摩西球囊霉菌(GM)、摩西球囊霉菌+柠檬酸(GM+CA)、摩西球囊霉菌+巨大芽孢杆菌(GM+BM)和摩西球囊霉菌+巨大芽孢杆菌+柠檬酸(GM+BM+CA)这5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全Cd、有效Cd和植株Cd吸收量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了外源菌剂和柠檬酸添加对龙葵修复Cd污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GM处理龙葵根、茎和叶生物量显著增加35.67%、41.35%和65.38%,GM+BM+CA处理龙葵根和茎生物量显著增加73.38%和75.38%.GM处理提高了龙葵各部位Cd含量但差异不显著,GM+BM+CA处理龙葵叶部的Cd含量显著提高79.34%.GM处理龙葵茎和叶Cd累积量显著提高47.51%和89.58%.GM+BM+CA处理龙葵叶部Cd累积量显著提高226.84%.GM+BM+CA处理显著增加了Cd由龙葵茎向叶的转运系数,增幅为52.47%.GM+BM+CA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的富集系数,增幅为120.53%.此外,联合修复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产生了影响,特别体现在诱导某些关键微生物类群,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球囊菌门和油壶菌门相对丰度增加2.00%~5.77%、0.76%~9.96%、2.11%~3.63%和0.54%~2.98%.RDA分析发现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与土壤全Cd呈显著负相关,球囊菌门和油壶菌门与土壤全Cd呈负相关.关键微生物的变化增强了龙葵吸收根际养分和抗Cd胁迫的能力,提高龙葵Cd累积能力,有效降低土壤全Cd含量.综上,摩西球囊霉菌、柠檬酸与巨大芽孢杆菌通过共接种的方式活化了土壤中的难溶态Cd,有助于龙葵富集更多的Cd,同时也与摩西球囊霉菌产生联合修复的效果.富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Cd污染土壤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6.
该试验从大庆湿地水体中筛选出1株耐高温、耐高氨氮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并命名为Pseudomonas sp. LLM-5。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测定不同碳源、氨态氮浓度、C/N比和环境因素对该菌株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单因素试验中LLM-5菌株的最适脱氮条件为以丁二酸钠为碳源、C/N=16、盐度2%、初始pH 9.0。该菌株在最适温度(40℃)培养24 h后对氨氮、总氮、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7.38%、84.41%、79.90%。在初始氨氮浓度为1 000 mg/L时,该菌对氨氮、总氮、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34%、85.49%、82.55%,并在1 200 mg/L时菌株仍能正常生长(OD600=0.63)。菌株同时在以亚硝态氮与硝态氮为单一氮源(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能将50%~60%的含氮物质去除。研究表明:LLM-5菌株具有优异的异养硝化性能、耐高温及高氨氮浓度,且具好氧反硝化性能,在处理高温、高浓度氨氮废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7.
镉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镉污染问题,研究减少镉进入食物链的安全利用技术或模式,对有效地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并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农艺调控措施、合理施用土壤改良剂、叶面阻控技术、种植结构调整,介绍了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8.
锯齿新米虾对Cu2+和毒死蜱毒性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毒性的响应,研究了锯齿新米虾暴露在Cu2、毒死蜱单一溶液和毒性1:1混合溶液下的响应状况,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混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锯齿新米虾的毒性显著高于Cu2+p <0.01); Cu2+对锯齿新米虾未觉察反应浓度(NOEC)和最低觉察反应浓度(LOEC)分别为1.78 mg· L-1、2.40mg·L-1,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6.41、4.75、420和3.44 mg·Lq;毒死蜱对锯齿新米虾NOEC和LOEC分别为0.04 μg·L-1、0.07 μg· Lj,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035、0.17、0.11和0.06 μg· L;参考鱼类毒性分级标准,Cu2对锯齿新米虾为高毒,而毒死蜱为剧毒.混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u2和毒死蜱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的相加指数(D分别为0.02、045、1.86和223,即混合毒性为协同作用.通过研究锯齿新米虾对Cu2、毒死蜱单一和联合毒性的响应,可为水环境污染与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9.
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对于加速我国公众整体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应急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大学生应急能力需求现状调研结果,该文率先大胆开展了应急防护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采用统一的理论和实操考核,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发现未经教育前多数大学生缺乏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尤其在应急行动能力方面表现较差。通过应急救援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学生应急基本知识正确应答率由30%左右上升到60%以上,学生应急技能操作熟练率由20%左右上升到70%左右,学生应急能力综合评估平均分由25.5分提高到73.5分,合格率从35%提升到了93%。可见应急防护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的开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应急救援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对比测试组学生各部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对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稍显欠缺,今后还需采取措施加强此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0.
为探究陕北油田开采区贫养分低有机质土壤中石油烃的有效去除方法及修复特性,利用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对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比较了两种修复方式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和对土壤菌群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生物强化修复方式,向土壤中施入氮素进行生物刺激修复更有利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向土壤中加入KNO3调节土壤C/N为100∶20,在含水量为15.1%的条件下修复60 d时,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达到44.77%;接种降解菌强化修复对石油烃的去除率仅为17.87%.在5.1%和15.1%两种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接种的降解菌群可在土壤中生长并存活.外源菌的生长存活和石油烃降解无明显相关关系,影响石油烃降解的非生物因子为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生物因子为土壤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研究显示,在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水热条件的修复方式以增加土壤菌群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