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环境公平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公平具有不同的理解,基于环境资源的特殊属性,界定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内涵.以二氧化硫为例,以省级单位为公平主体,通过构建环境基尼系数来表征我国环境公平的状况;然后利用不同评价对象经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了调整,进而评估了我国1998-2004年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不公平程度比较严重并有减缓趋势.晟后,利用锡尔系数的因子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的环境强度等三个因素对子我国环境资源使用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省经济能源强度差异对环境公平的贡献率最大,能源的环境强度贡献最低,并分析了其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2.
识别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各自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工业二氧化硫削减变化量表征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通过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法,探讨了投资规模、地区分布结构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等3个因素对中国大气污染投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投资规模增加是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而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对投资效果的提升作用均逐渐增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从区域层面来看,投资规模的增加是引起东部、中部、西部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但东部地区投资规模增加对投资效果的提升作用在逐渐变小,中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对投资效果存在负效应,而西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带来的效应由负转正.  相似文献   
53.
随着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在我国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如何公平合理地在不同区域之间分配污染物削减总量是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对现有的污染物(削减)总量分配方法及其体现的不同分配思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污染物从产生、削减到排放的全过程影响因素,提出了合情合理的污染削减分配公平准则。以COD削减总量分配为例,构建了相应的公平分配指标体系,重点考虑各地区在污染物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基于熵权法建立了体现区域差异的“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并对我国省际间COD削减总量分配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各省市之间的差异性,为我国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削减总量分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4.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信息及其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产业的形成是在传统经济增长观主导下的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它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结发展要求调整信息硬件业、软件业一内容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5.
三种行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奇  叶文虎 《环境保护》2001,(11):36-38
从社会主体角度,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三种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运行机制,在分析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根源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作为三种行为的整合目标,并相应地调整各种行为的发展方向与内容,现阶段,比较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需要政府行为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可见光照射下土壤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见光(vis,λ>420 nm)照射下,用天然土壤粉末(Soil)做催化剂降解酸性桃红(Sulforhodamine B,SRB)和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DCP),分析了催化剂的用量、H2O2初始浓度对降解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检测(FL)、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降解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oil/H2O2/vis体系能有效地降解SRB,反应240 min可脱色完全,10 h COD去除率达90.44%,反应240 min,DCP的去除率达到80.55%;荧光检测发现反应中产生了高活性氧化物种·OH,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目标底物最终被氧化降解为胺类、羧酸类小分子;催化剂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循环使用5次,催化性能无明显变化.反应机制主要是涉及·OH的异相类Fenton过程.  相似文献   
57.
四溴联苯醚对剑尾鱼毒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四溴联苯醚(tetrabromodiphenyl ether,BDE-47)对剑尾鱼的急性毒性及其肝脏还原型谷光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7-乙氧基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对剑尾鱼毒性作用属于高毒.GST和EROD...  相似文献   
58.
描述污染排放与经济收入之间关系的EKC曲线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现有研究多分析国内生产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较少探讨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国际贸易而产生的隐性污染转移对这一关系的影响。本文从国际贸易的视角出发,依据"谁消费、谁负责"的基本理念,重新构建了基于消费的各国污染排放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与传统的基于生产的污染-收入关系进行比较。基于29个代表性国家SO2排放与收入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70-2000年间,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向外转出污染,促使EKC曲线拐点提前到达,其中发达国家由基于生产的7 775美元右移至基于消费的11 060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则由5 717美元右移至6 841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在两种情况下的污染排放仍不断上升,尚未出现转折。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对外贸易增加了国内污染排放,因此在大力开展现有污染减排工作的同时,应重视贸易中隐含的污染转移排放以降低其对国内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