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1 毫秒
81.
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评估是环境安全领域研究热点。前期研究发现,特性参数k·ECx可以预测二元混合物(等毒性配比)的联合毒性。本研究进一步探明k·ECx在不同浓度比二元混合物中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以盐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DPH)、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多黏菌B硫酸盐(polymyxin B sulfate,PLB)、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1-dodec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IL)及其二元混合物体系DPH-PLB、DPH-IL、DPH-CAP和TC-DPH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二元混合物,通过微孔板法测定研究对象对费氏弧菌的急性毒性,借助独立作用模型(independent action,IA)和相对模型偏差百分比(relative model deviation ratio,rMDR)评价混合物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前期二元混合物的分类...  相似文献   
82.
以某污水厂的氧化沟污泥和剩余污泥为培养对象,经厌氧驯化成以硫酸盐还原菌(SRB)占优的污泥.在pH值为6.0-7.0,最佳温度为35℃,硫酸盐质量浓度为4 g/L,剩余污泥固定化小球在反应时间为24 h,Zn(Ⅱ)的进水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Zn(Ⅱ)的去除率达到了100%,而氧化沟污泥固定化小球Zn(Ⅱ)的去除率只有90%左右;剩余污泥固定化小球在反应时间为8 h,Cd(Ⅱ)的进水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Cd(Ⅱ)的去除率就达到了95%左右,而氧化沟污泥固定化小球Cd(Ⅱ)的去除率不到80%.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是硫酸盐还原菌污泥固定化技术的最佳污泥.  相似文献   
83.
以南京市为调研地点,通过走访实践、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查阅文献的方式,分析了家庭碳足迹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废弃物消耗行为、水资源消费行为、交通出行消费行为、直接能源消费行为、日用品消费行为和食物消费行为是影响家庭碳足迹的主要因素。建议政府、家庭和社区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家庭碳足迹减排,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4.
硝化棉废水处理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混凝+两段活性污泥法对硝化棉废水处理工程运行效果的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利用不同的运行方式所产生的运行效果,寻求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结果表明:当水温在18℃以上时,只采用两段生化(低氧-好氧)处理即可使出水COD、BOD5、SS等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二级标准,仅出水色度稍高;而当水温T<18℃时,经过两段生化处理后废水COD在300mg/L以上,需要启动物化处理单元,在生化处理前或后增加一级混凝沉淀处理,处理出水均可达到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5.
除尘器对颗粒物的除尘效率与颗粒物的荷电量密切相关,PM2.5等细小颗粒物由于其荷电量不足而导致其吸收效率较低,对环境造成危害。为了增加粒子的荷电量,以粒子荷电原理为理论依据,从离子电流密度和通过电凝并扩大尘粒中位径2个方面研究了电除尘电源中交流电压分量对PM2.5等细小颗粒物荷电特性的影响,得出了电除尘器电源中交流电压分量可从以上2个方面提高装置对PM2.5等微小颗粒物的荷电量,且频率越高,幅值越大,荷电效果越好,从而可以提高装置对细小颗粒物的除尘效率。  相似文献   
86.
有机磷农药的构效关系及其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定量构效关系理论和实验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相结合研究了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四尾栅藻(S.quadricanda)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生态毒性。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取决于磷原子的电正性,各取代基种类和构象对电荷分布作用显著。根据构效关系原理,磷氧双键(P=O)被磷硫双键(P=S)取代后毒性降低;羟基(-OH)被甲、乙、丙氧基(-CH3O、-CH3CH2O、-CH3CH2CH2O)取代后有机磷农药毒性依次增强;磷氧单键(P-O)毒性高于磷碳单键(P-C)。该实验中毒死蜱、辛硫磷(-CH3CH2O)毒性高于其它四种(-CH3O),敌敌畏和敌百虫(P=O)毒性高于乐果(P=S),敌敌畏(P-O)又高于敌百虫(P-C),甘氨酸异丙胺盐取代羟基(-OH)的草甘膦毒性最低。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草甘膦异丙胺盐对四尾栅藻的96 h EC50分别为6.34、6.62、59.53、82.12、141.37和7.25 mg.L-1。它们对多刺裸腹溞的48 h LC50分别为0.20、0.12、0.28、0.17、1.12和5.03 mg.L-1。六种有机磷农药对多刺裸腹溞的毒性强度结果与QSAR分析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表征有机磷农药毒性特征的取代基团作用的毒性强弱顺序为:-OH〉=O〉-O;对四尾栅藻毒性试验结果中,由于草甘膦异丙胺盐作用于植物类靶位点的特殊性,导致其对四尾栅藻毒性显著增强。综合以上研究,以构效关系理论和浮游生物毒性试验相结合进行有机磷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价将更加便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87.
运用室内模拟降解法,研究了有机肥源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和磺胺甲恶唑)在光照或避光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5种磺胺类药物在土壤-粪便混合基质中的降解规律均呈"L"型;不同磺胺在土壤中的降解性与药物自身性质相关,江西红壤中降解半衰期长短顺序为:磺胺甲恶唑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磺胺类药物在土壤中降解性越强,其降解速率大小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磺胺类药物在土壤-粪便混合基质中的降解速率显著大于单一土壤,粪便的加入对磺胺类抗生素的降解性有较大促进作用,光照作用则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漯河市PM2.5和PM10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于2017年5月—2018年2月在漯河市3个采样点同步采集PM2.5和PM10样品,分别获得PM2.5和PM10有效样品191和190个.用离子色谱法分析样品中F-、Cl-、NO3-、SO42-、Na+、NH4+、K+、Mg2+、Ca2+等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漯河市ρ(PM2.5)平均值为72.42 μg/m3,其中ρ(总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年均值为34.76 μg/m3,占ρ(PM2.5)的46.72%;ρ(PM10)平均值为126.52 μg/m3,其中ρ(总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年均值为46.40 μg/m3,占ρ(PM10)的35.67%.2种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均呈冬季高、夏季低的趋势.PM2.5/PM10〔ρ(PM2.5)/ρ(PM10)〕在四季分别为0.50、0.61、0.56、0.57.采样期间漯河市PM2.5中NOR(氮氧化率)和SOR(硫氧化率)的年均值分别为0.17和0.30,PM10中NOR和SOR的年均值分别为0.22和0.34,说明颗粒物中SO42-的二次转化效率高于NO3-.PM2.5和PM10在采样期间均呈弱碱性,且碱性在夏季最强,秋季最弱.利用PMF模型分析PM2.5和PM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发现,PM2.5中水溶性离子来源主要包括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建筑扬尘源、工业源和二次污染源,PM10中水溶性离子来源主要包括燃煤源、建筑扬尘源、二次污染源、生物质燃烧源和工业源.研究显示,漯河市颗粒物污染中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9.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体双腔室沼气发酵系统及其配套技术和筛选的低温菌种,以有机废物等为原料,制取沼气。本发酵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变废为宝,改善环境,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90.
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健康的前提,有利于推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IESC)、相关系数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1990—2015年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空间聚集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