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3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为了解退役铀矿优势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土壤理化性质、放射性及其伴生污染之间的关系,文章测定了退役铀矿区7种优势植物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采用冗余分析探究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中的砷、铅、镉、锌、铀的含量都高于当地背景值。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前10的门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未知细菌门、泉古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未知古菌门,相对丰度80.9%~89.0%;真菌组成前10的门是被孢霉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毛霉门、壶菌门、球霉门、罗兹菌门、芽枝霉门、油壶菌门、单毛壶菌门,相对丰度82.4%~96.5%;其中有大量与重金属抗性及植物促生有关的微生物类群,不同植物根际土中有特定微生物属的富集。RDA分析表明,影响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铬、砷和铅。矿区优势植物的生长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并与根际微生物形成了特有的共生体以适应污染。该研究表明,污染区优势植物及其招募的微生物组成的共生体在未来生物修复中具有应用潜力,为后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材料的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2.
施工隧道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隧道施工安全问题较多的情况,结合河道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隧道施工过程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河口隧道施工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对该隧道施工中开展有效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3.
随着溧阳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遏制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溧阳现有非煤矿山146家,分布在全市16个镇.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76家,其中32家被列入常州市安全监管单位.水泥生产企业15家、烟花爆竹经营户286家,还有众多的石灰窑在全市星罗棋布。这些企业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但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安全生产高危行业,是事故易发单位,在安全监管中如何才能既促使企业的发展,同时又能减少或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企业和安全监管部门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94.
通过对5根截面尺寸和配筋相同,但支座约束不同的试验梁进行跨中加竖向集中力的试验,研究了支座约束对拱效应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施加端部约束的框架梁存在着拱效应,使框架梁的极限承载能力有显著的提高。随着支座刚度(包括水平约束刚度和转动约束刚度)的增大,梁的跨中极限承载力也随之增大,承载力可以提高30%以上。当相对水平约束刚度δ1时,承载力的提高就变得缓慢,因此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取δ=1,这样既经济又合理。  相似文献   
195.
为研究生物炭(BC)负载Fe_3O_4对猪粪厌氧消化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将Fe~(2+)/Fe~(3+)和水稻秸秆BC复合制备Fe_3O_4/BC复合材料,将其作为钝化剂添加到以猪粪为原料的厌氧消化反应中。通过Tessier连续提取法与pH-依赖性浸出试验,探究BC和Fe_3O_4/BC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pH条件下沼渣中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Fe_3O_4/BC对Cu和Zn的钝化效果更显著,与空白对照(CK)相比,添加BC和Fe_3O_4/BC后Cu的残渣态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0.46%和52.40%,Zn的残渣态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6.82%和42.14%。厌氧消化后沼渣的浸出试验表现出很强的pH依赖性,Cu、Zn浸出曲线呈现出"V形",在中性环境中(pH 6~8)Cu、Zn和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浸出浓度较低,在酸性(pH6)和碱性(pH8)环境中较高。在弱酸弱碱条件下(pH 5~9),添加Fe_3O_4/BC后Cu和Zn的浸出浓度均低于添加BC的试验和CK组。因此,添加Fe_3O_4/BC可有效降低厌氧消化后沼渣中重金属的浸出风险。  相似文献   
196.
为研究底物浓度对玉米秸秆乙醇发酵过程中乙醇产率和乙醇发酵剩余残渣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在中温(37±0.2)℃条件下,利用实验室自制小型厌氧发酵装置,在底物浓度为2%、3%、4%和5%下开展周期为50 d的序批式厌氧发酵实验,探索不同底物浓度下玉米秸秆发酵乙醇产率和乙醇发酵剩余残渣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结果表明:底物浓度对玉米秸秆乙醇发酵影响显著,当底物浓度为3%时,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乙醇产量最大,达到39.04 g;底物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适合后期厌氧发酵产甲烷的进行,当底物浓度为3%时,玉米秸秆乙醇发酵残渣表面纤维结构被破坏最明显,残渣厌氧发酵产甲烷实验最早在3 d出现产气峰值,挥发性固体单位甲烷产量为26.82 mL·g~(-1),并且累积产气量最高,挥发性固体单位累积甲烷产量达到270.01 mL·g~(-1),玉米秸秆乙醇发酵残渣还有较高的产气潜能;通过质量平衡分析得到,底物浓度为3%时,玉米秸秆生物转化过程中TS和VS去除率最高,分别为59.12%和79.07%。该研究可为玉米秸秆乙醇发酵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7.
为探究北京市乘务管理员安全胜任特征,基于已有胜任特征模型,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乘务管理员职责、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获得乘务管理员安全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大规模发放,建立北京市乘务管理员安全胜任特征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乘务管理员安全胜任特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分为总体胜任力层次、公共因子层次、具体胜任特征层次。模型信度较高且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证明乘务管理员安全胜任特征在专业能力、安全素质、应变能力、发展潜力4个方面的相关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8.
尽管目前废弃矿坑复垦有多种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均存在很多难点。通过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对废弃矿坑进行回填,在恢复矿坑原地貌后进行绿化,可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与废弃矿坑生态治理同时进行的目的。通过分析复垦过程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提出建立防渗、收集、监控、响应等一系列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将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9.
森林生态系统在净化空气、截留沉降污染物及改善流域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评价亚热带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氮、磷及重金属离子的截留能力和调控特征,以广东省新丰江库区3种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土壤渗透水及溪流水中p H值、总磷(TP)、总氮(TN)、硝酸盐氮(NO3--N)、铵态氮(NH4+-N)及6种重金属(Cd、Cr6+、Pb、Cu、Hg、Mn)含量的变化特征和冠层截留效应。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降水经3种林分溪流输出后,均呈中性,常绿阔叶林对酸雨的缓冲能力较强。降水经针叶林后酸化加剧,树干茎流p H值为3.89。大气降水中TN、TP、NH4+-N和NO3--N质量浓度分别为0.977、0.046、0.047和0.173mg·L-1,Cd、Cr6+、Pb、Hg、Cu和M...  相似文献   
200.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2 191.25 km2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 223.89 km2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