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全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有毒物质之一,在水域环境中的环境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PFOS对水环境的污染途径、PFOS对水体、水生生物及沉积物的污染情况进行了介绍,归纳分析了近几年PFOS对不同海域海洋哺乳类污染状况,并简要介绍了PFO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2.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获得带有EGFP遗传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株绿色荧光标记性能稳定,通过转化子基因组DNAPCR和斑点杂交检测,证明外源EGFP基因存在于转化子染色体上.转化子30h内将溶液的表面张力由70mN/m降至35mN/m,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3.
基于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的场地环境精准调查应用案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可以尽可能准确地表征场地实际污染空间分布和赋存状态,有效支撑后期场地精准修复或风险管控工作.本文以京津冀地区某氯代烃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在污染识别、场地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和补充调查各阶段分别构建针对性的场地概念模型.采用薄膜界面探测器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现场快速筛查设备的应用,辅助确定了潜在污染源和重点调查区域;同时针对部分位置大量检出氯代有机物代谢产物氯乙烯,判断该场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污染物生物降解现象.通过选取典型钻孔和剖面进行降解指示性产物和组分图谱分析,并结合地下水中氯代烃厌氧生物降解潜力综合评分达到22分的结果,判断该场地具有较强的厌氧生物降解能力.这种逐级优化形成针对场地污染调查的全周期场地概念模型,为精准地掌握该场地实际污染情况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4.
豫北典型农田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和评价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和健康风险状况,采集了焦作市武陟县玉米、水稻和花生三种大田作物样品,共计47个样品,其中玉米样品16个,花生样品4个,水稻样品27个。在测定作物籽粒中重金属Cr、Ni、As、Cd和Pb含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作物籽粒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运用危险商(HQ)法评价了这些作物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而应用相关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作物籽粒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武陟县农田作物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6±0.42、0.31±0.29、0.04±0.03、0.01±0.04和0.03±0.03 mg·kg^-1。其中,玉米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6×10^-2±0.21、9.41×10^-2±0.12、8.10×10^-3±5.29×10^-3、1.20×10^-5±4.92×10^-5和0.04±0.02 mg·kg^-1;水稻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8±0.49、0.44±0.31、0.07±0.02、4.60×10^-3±7.42×10^-3和0.03±0.03 mg·kg^-1;花生籽粒中的Cr、Ni、As、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22、0.32±0.16、0.02±3.05×10^-3、0.11±0.07和1.32×10^-2±1.70×10^-2 mg·kg^-1。农作物籽粒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3种农作物籽粒中5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均小于1,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大小顺序为:Ni>As>Cr>Pb>Cd;从作物类型来看,玉米和水稻中Ni超标的样品比率分别为6.67%和51.85%,水稻中Cr超标的样品比率为12%。农作物籽粒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的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0.59,整体上处于安全等级。总体来看,14.89%的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轻度污染的农?  相似文献   
25.
建立了索氏提取、弗洛里硅土固相柱净化,质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阿特拉津,考察了进样口分流模式、柱升温程序、索氏提取时间对测定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无分流进样;流速:1.0 mL·min-1;柱升温程序:100℃(1 min),10℃.min-1到250℃(3 min);离子源温度:250℃;索氏提取:4 h.方法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线性范围:5.0—100.0μg.kg-1,方法检出限(S/N=3)为0.38μg.kg-1,相对标准偏差1.1%,平均回收率100.1%.  相似文献   
26.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涛  王海  邱全毅  刘江  杨职优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20-1327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7.
浅析农药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药环境污染与防治中阐述了农药施用后,在对环境中的病虫草害和其他有害物质起作用的同时,可能引起对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食品及对环境生物的危害等产生的污染.以及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防治农药环境污染的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8.
颗粒流包括滑坡、泥石流、碎屑流、雪崩等,通常对桥梁、公路、居民区具有较大危害。分析了颗粒流的运动过程及其侵蚀、堆积和爬高等特性;此外,对颗粒流冲击力计算模型及其野外观测结果进行阐述。结果表明:现有冲击力计算模型认为冲击力在结构全断面呈均匀分布,忽略了颗粒流的运动特性对冲击力的影响;大块石冲击力计算忽略了颗粒破碎和浆体垫层效应对冲击力的影响,造成巨大的计算误差;由于传统传感器的缺陷,现有野外观测结果也存在较大误差。对此本文提出野外观测需要通过引入或开发新式压力传感器以得到更准确的颗粒流冲击力大小及其分布形式,从而更精确的修正理论模型;理论计算模型研究工作需要考虑颗粒流浆体的垫层效应、流体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及块石冲击破碎等对流体冲击力的影响,从而推导出更准确的冲击力计算模型,指导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9.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相似文献   
30.
序批式反应器生物强化处理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株高效苯酚分解菌湿菌体分3批投加于序批式反应器(SBR),对活性污泥进行生物强化试验,分析活性污泥状态与性能变化,测定生物强化后对苯酚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生物强化过程的进行,沉降性能改善,污泥颗粒化趋势明显;生物强化后,活性污泥对苯酚降解能力、降解速率及对苯酚的耐受性明显提高:苯酚质量浓度为730~960mg/L时,苯酚完全降解时间可由正常的6h缩短至2h;6h内可完全降解苯酚的质量浓度由原来的880mg/L提高到2080mg/L,处理能力提高了1.36倍;当进水苯酚质量浓度增加到2400mg/L时,6h内污泥对苯酚的降解率仍达到6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