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随着近些年我国消费品种类和数量的提升,消费品产品质量安全愈发受到重视,作为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有责任提供安全的产品。文章分析了ISO 10377消费品安全供应商指南的主要内容,解析了设计安全中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的步骤与方法,指出了生产安全和市场安全的控制要点,对消费品生产企业制定其产品安全管理规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
武汉东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物污染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 0 0 0年 12月在武汉东湖采集了 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 ,采用气 -质联用分析了其中的有机污染物 ,以探讨东湖沉积物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共检出有机物 180种 ,其中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和美国EPA筛选的内分泌干扰物 35种 .有机污染严重程度为 :水果湖区 >郭郑湖南湖区 >郭郑湖北湖区 .  相似文献   
83.
对府河武汉段流域水质及主要水污染源污染负荷进行分析和核算,结果表明:2015年府河武汉段城镇生活是最主要污染源,其COD和NH_3-N入河量分别为16 552吨和4 779.87吨,占各类污染源总入河总量的58.46%和78.31%;COD、NH_3-N和TP排放量已超过承载力,为了满足水质目标要求,需分别削减排放量988.59吨、2 930.82吨和201.05吨。针对府河武汉段的水体污染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治理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开展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流域联防联控等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4.
为有效地去除地下水中低浓度的Cr(Ⅵ),以铁屑-粉煤灰为供试介质,通过最小二分法在不改变原水状态下进行了室内分析化验,并以Fe0-粉煤灰为对比,结果表明这两种介质对含Cr(Ⅵ)地下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水中Cr(Ⅵ)可达到地下水质量三级标准,且实验结果重现性良好.通过对比发现在相同条件下铁屑一粉煤灰优于Fe0-粉煤灰,其原因主要是二者成分的差别.分析讨论其去除机理主要是原电池作用、氧化还原及共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85.
在中国东南部的全尺度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开展2年的植物多样性实验,以研究植物多样性(包括植物物种丰富度和植物组成)对群落生产力与多样性效应(即互补效应、选择效应和净多样性效应)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2007年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呈线形正相关,而2008年显著的单峰格局,其关系式为:y=-0.213x2+3.455x+15.192(R=0.215)。2008年物种丰富度与互补效应呈显著地线形负相关,而2007年呈单峰格局,其关系式为:y=-0.389x2+6.974x-10.707(R=0.247),而且2007年与2008年的互补效应与生产力都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互补效应对生产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然而,2007年与2008年物种丰富度与选择效应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且选择效应与群落生产力之间也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选择效应对生产力的提高作用不显著。2007年与2008年中物种组成对生产力、互补效应、选择效应与净多样性效应均有显著影响,说明人工湿地的植物配置对其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尤为重要。2008年物种丰富度与净多样性效应呈极显著地线形负相关,而2007年呈显著单峰格局,其关系式为:y=-0.329 x2+5.968 x-12.659(R=0.234),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因素(如物种的竞争力和生态位)在2年中有所变化。同时,2007年与2008年的多样性净效应与生产力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生产力与多样性净效应的变化趋势是同步的。与抽样效应假说不同的是,本实验中单种最高产物种(芦竹)在混种时没有表现出高产,主要是由于生长的分配、资源的竞争力与环境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86.
应用in vitro法评估土壤性质对土壤中Pb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选取22种典型土壤样品,应用2种in vitro(体外模拟)试验方法——SBET法(simple bioaccessibility extraction test,生物有效性简化提取法)和PBET法(physiologically-based extraction test,生物原理提取法),定量阐明土壤性质对Pb的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S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为18.78%~77.08%,平均值为44.14%;P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为0.72%~50.51%,平均值为13.77%. 除赤红壤和贵州黄壤外,其余20种土壤样品均表现为SBET法中Pb的生物可给性显著高于PBET法,并且随着土壤pH的增长,2种方法的差距更加显著. 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SBET法中,对土壤Pb的生物可给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土壤中w(黏粒),其次为pH,二者可以解释69.49%的Pb的生物可给性的变化;在PBET法中,对土壤Pb的生物可给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H,其次为w(黏粒),二者可以解释73.65%的Pb的生物可给性的变化. 研究结果说明,污染土壤中Pb的生物可给性可以根据土壤pH和w(黏粒)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7.
离子注入在生物强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核心是高效降解微生物。离子注入技术作为微生物菌种选育的一种新方法,其发现和建立对整个环境生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外来入侵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对镉(Cd)具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对其他植物也会产生化感效应,其植株体内已被检测到甾醇类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关紫茉莉对作物化感效应方面已有一些研究,但大多是在非重金属污染条件下进行,有关Cd处理下紫茉莉化感效应的报道甚少。采用室内水培法研究不同Cd浓度处理下外来入侵植物紫茉莉根系分泌物对黄豆和玉米的化感效应,以及紫茉莉植株和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β-谷甾醇含量和Cd处理下外源添加不同浓度β-谷甾醇(0、0.125、0.5、1、2 mg·L-1)对黄豆和玉米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不同Cd浓度处理下,紫茉莉根系分泌物会对2种作物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但对黄豆的抑制作用高于玉米。紫茉莉根部β-谷甾醇含量显著高于茎、叶;根部β-谷甾醇含量在高浓度Cd处理下显著减少,其根分泌物中β-谷甾醇含量则显著增加。Cd处理下外源添加0.125 mg·L-1β-谷甾醇时,黄豆和玉米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其他β-谷甾醇处理浓度对玉米幼苗生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黄豆则...  相似文献   
89.
超媒体技术对森林防火管理系统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超媒体技术实现的森林防火管理系统。该系统成功地应用超媒体技术建立了超文本的数据库平管理森林防火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大量的,相互关系复杂的多媒体数据,克服了传统森林防火管理系统数据类型单一化,理解性差,碎片多,反馈速度慢等缺点,为森林防火替代暑  相似文献   
90.
Fenton氧化对制浆造纸废水分子量及可生化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浆造纸废水的初沉池出水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剂量的Fenton氧化试剂处理制浆造纸厂初沉废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初沉废水中的分子量大于10 000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占到83%,废水可生化性较差;在Fe2+与H2O2的摩尔比为1∶5,废水pH为3.5的条件下,H2O2(30%)投加量小于3.25 mL/L时,Fenton试剂的氧化效率更高;H2O2(30%)投加量为6.50 mL/L时,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更高,其中废水COD的去除率为79.5%,AOX的去除率为75.3%,色度去除率为97.5%,同时处理后废水中分子量在500~3 000之间的有机物含量占到82.98%,废水的BOD5/COD值提高到0.56。Fenton氧化作为前置技术处理制浆造纸废水,可以降低废水中的有机物分子量,减少废水的生物毒性,增加废水生物降解性,有助于后续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