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2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经过长期的实验探索,发现一定条件下配制的较高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标准聍存液,在注意保存及妥当使用的情况下,可存放半年。当使用浓度较稀的硫代硫酸钠标液时,可用配制标定好的硫代硫酸钠标准贮存液现稀释,而不必每次重新标定。实践证明,此方法切实可行,完全能满足样品分析要求,既省时省力,又节约药品试剂,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2.
选取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6个典型村镇的生活垃圾,设计了两种淋滤强度:低强度(10 mm·d~(-1))和高强度(20 mm·d~(-1)),采用室内降雨模拟实验,研究了生活垃圾污染物如CODCr、BOD5、TN和NH3-N等的动态淋滤释放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淋滤强度下,3个地区淋滤液pH值整体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小幅的上升,变化范围分别在6.5~8.0(10 mm·d~(-1))和5.5~8.0(20 mm·d~(-1))之间;CODCr呈现显著下降(1~2周)、缓慢下降(2~7周)和相对平稳(7~10周)3个阶段.淋滤液BOD5在前6周降低明显,在第7和第8周基本达到了溶出的平衡点.淋滤液TN分别在第8周(10 mm·d~(-1))和第7周(20 mm·d~(-1))基本达到了溶出平衡,NH3-N分别在第8周(10 mm·d~(-1))和第6周(20 mm·d~(-1))基本达到了溶出平衡.整个淋溶周期内(10周),淋滤液CODCr、BOD5、TN和NH3-N浓度变化规律整体呈现:高强度(20 mm·d~(-1))淋滤条件下浓度降低率高于低强度(10 mm·d~(-1)).  相似文献   
283.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是废物资源优化管理与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为有效预测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客观反映其变化趋势,选择GM(1,1)预测方法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模型。文章以某市2006-2009年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基础,通过实例对模型精度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基本符合线性关系的数据而言,预测值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拟精度等级为"好"。在此基础上对该市未来近几年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研究,发现该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速度过快,到201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将高达2 408.25万t,是2006年的5.3倍。研究证明灰色GM(1,1)模型是一个预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较好工具,其预测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和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84.
为解决民用散烧原煤中NOx排放高的问题,提出了“热解减氮耦合燃烧脱硝”方法,即将煤与铁助剂混合,通过管式炉热解制备洁净燃料,并对洁净燃料燃烧过程中NOx排放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表征手段,考察铁助剂对氮迁移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铁助剂的负载比为0.5wt%,热解温度为1000℃时耦合效果最佳,相对于未负载时,焦炭燃烧NOx排放量减少34.65%.热解前负载的铁助剂在焦炭中稳定存在,并可促进热解过程中含氮化合物向N2的转化;在洁净焦炭燃烧过程中,铁助剂的存在利于C和CO与NOx还原,进而降低燃烧过程NOx的高排放.通过一步引入的铁助剂,在煤热解-洁净燃料燃烧过程中对NOx控制耦合效果,最终实现了NOx的超低排放.  相似文献   
285.
研究不同退化背景下优势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适应机制,有助于从功能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喀斯特山区的群落演替过程。本研究以贵州普定不同退化背景样地优势木本为研究对象,测定LT、LA、SLA、LDMC、LTD、Chlc6个叶片功能性状指标,分析土壤特性对区域内植被叶片功能性状的作用及影响,揭示喀斯特山区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演替过程。结果表明:①喀斯特区退化环境下植被叶片向增大化趋势发展,以退耕地经济林最显著;火烧、火烧砍伐、退耕下植被性状差异显著,以LA、LTD、SLA变化范围最大,在相应样地可分别高达121.9%、118.08%、86.00%。②退化样地内叶片性状在乔木、灌木和藤本物种间差异显著,总体上灌木与藤本物种种间变异高于乔木物种,群落处于演替前中期阶段。③不同退化背景下土壤特性差异较大,与植被叶功能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层深度、土壤养分与土壤含水率是植被叶功能性状的关键土壤特性因子。④退化区域植被叶性状表现出LA大、LT较小、SLA和LTD低、LDMC高、Chlc较低,趋向于发展贫瘠干旱性状组合。揭示了黔中退化喀斯特次生林内在差异性的演替规律,为喀斯特次生林的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6.
选取沸石和炉渣作为吸附材料,探究单一材料下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渗滤液初始pH值对农村生活垃圾渗滤液吸附效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确定各因素最优值后,探究组合材料下吸附效能的优化条件.综合考虑试验结果,可操作性及运行成本,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50 g·L~(-1)、渗滤液初始pH值为自然值的条件下,沸石对渗滤液中CODCr、NH_3-N、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7.54%、62.91%、34.48%和27.73%,炉渣对重金属Cr、As、Cd、Ni、Pb的吸附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81.79%、35.99%、97.26%、74.89%和91.19%.多种吸附作用中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组合材料对渗滤液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单一材料提升不大,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保持了很高的性能,实际中可考虑采用沸石与炉渣滤池串联的形式实现对渗滤液常规污染物及重金属的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287.
国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炳炎  黄翔  王琪  黄国忠 《化工环保》2006,26(5):429-432
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生效,各国将逐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问题的重视。POPs的环境无害化管理是履约的重要内容。介绍了相关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部分国家有关POPs及其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要求;分析了国外关于POPs废物的立法和管理状况、主要法律法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总结了国外POPs废物管理的基本特点;指出了我国履行POPs公约需要不断完善POPs废物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并不断加强POPs废物的污染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88.
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浸出毒性是危险废物毒性特性鉴别的重要指标。重点研究了美国、日本浸出毒性方法、项目和标准值的制定依据,同时分析了我国浸出毒性特征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在借鉴国外有关浸出毒性的研究成果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基础上,提出我国浸出毒性鉴别方法和标准制定的方法学。  相似文献   
289.
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危险废物毒性特性的定义及其鉴别指标体系,通过与我国现行鉴别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定义毒性特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危险废物毒性特性鉴别指标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90.
滴滴涕在我国典型POPs污染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多年生产滴滴涕(DDT)的企业厂区内及周围布设采样点,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分析,研究了POPs污染场地中DDT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产厂区污染严重,在土壤表层,生产车间周围DDT的含量高达104mg·kg-1以上,离车间边界300m远处仍能检测到DDT,污染扩散范围与风向呈现一定相关性;在土壤深层,浓度随深度增加迅速降低,含量梯度变化最大为0.2~3m,3m以下土壤中浓度较小,10m深处浓度最高不超过8.89mg·kg-1.DDT的降解产物DDD和DDE在各个采样点均能检出,其降解率与含水率没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土壤中DDT的降解率存在很大差异,降解程度为粉砂(或粉土)>黏土(或粉质黏土)>杂填土.深层土壤中降解为DDD较为明显.(DDD DDE)/DDT比值显示,土壤中DDT为新输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