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文章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了2010~2017年间全国30个省、市能源效率,并将剔除环境要素和随机扰动影响的效率值与传统DE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剔除环境要素和随机扰动之前,我国绝大多数省规模效率高于纯技术效率,导致规模效率被高估,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通过三阶段DEA结果,中国地区间规模报酬都处于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42.
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点及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诱发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大邑5个市、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地震烈度和宏观震中距关系,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贡献权重迭加法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区划,分别获得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危险区面积和滑坡分布密度,其中彭州、都江堰成为地震滑坡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43.
区域滑坡风险评估中的风险区划与概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滑坡风险评估应该建立在可靠的前期基础工作之上,而滑坡风险区划和滑坡概率分析是滑坡风险评估的主要技术支撑,相互之间具有层次链的关系。通过滑坡风险的类型研究介绍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根据研究的理论方法,选择三峡库区万州区进行实例应用,说明滑坡风险区划和滑坡概率对滑坡风险评估的贡献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滑坡风险分布、滑坡风险概率、滑坡风险损失综合评估,构成了较完整的滑坡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4.
正职业性莱姆病指劳动者在林区、野外职业活动中,因被蜱虫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发病地区是东北、内蒙古和西北林区。本文主要介绍莱姆病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莱姆病的预防等内容。  相似文献   
45.
贡献权重叠加法的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的贡献权重叠加的滑坡危险度区划方法,是基于GIS技术将环境本底因子对滑坡发育的贡献作用进行量化统计后,通过贡献率与权重的转换,分别计算这些因子的自权重和互权重,再与每一个因子叠加。该方法的特点是评价模型简单,选取的因子指标可以直接从数值图件和野外调查中获得,定量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6.
不同阴离子钠盐对土壤Cd形态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污染土壤在盐碱胁迫条件下镉(Cd)有效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响应,采集污灌区Cd污染农田土壤,模拟北方土壤典型盐碱胁迫情景,设置不同阴离子钠盐配置处理,利用微生境培养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对土壤性质、土壤Cd形态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施用钠盐可显著提高钠吸附比(SAR)、碱化度(ESP),降低有机碳(S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促进土壤中小粒径团聚体(<0.002mm)的形成,增加了Cd在小颗粒团聚体的质量负载;与对照相比,两种土壤中T1处理(主要阴离子为SO42-、Cl-)均显著(P<0.05)增加交换态Cd含量(27.06%和11.00%).钠盐的添加降低了土壤中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其中T1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均匀度最低;盐碱胁迫处理改变了土壤细菌的关键类群,如增加了耐盐碱腈基降解菌科、葡萄球菌科、假单胞菌科和耐重金属芽孢杆菌科的菌群丰度,不同处理菌群结构差异与土壤阴离子组成有关,如相比而言,T1处理可增加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交换态Cd含量、SAR和ESP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与pH值呈正相关,而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的丰度与交换态Cd含量、SAR呈现显著正相关.可见,盐碱胁迫增加了土壤Cd的有效性,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7.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48.
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乎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属于限制开发区。该类功能区为提供生态产品投入大量的环境建设成本,又因限制开发导致发展权受限,需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作为当前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在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为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健全资金用途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补充适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9.
文扬  马中  吴语晗  周楷  石磊  王萌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2):4730-4736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探究了2011~201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该地区排放量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基本为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基本为负效应.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能源结构在2011~2015年期间变化不显著,因此能源结构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很小,贡献度均未超过0.52%.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的情况不同,各效应贡献度的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耗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人口增速、经济规模增速、工业增加值比重降幅、能耗强度降幅和排放强度降幅的变化.在制定减排政策时,应根据各效应的累计贡献值和贡献度大小,对于该地区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联合减排政策措施.对于存在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减排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0.
随着固定源污染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农业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经过近40年的研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做法。本文通过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与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评估以及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未来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主要建议如下:(1)编制我国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优化研究;(3)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评估技术体系研究;(4)开展构建"萝卜+大棒"的治理政策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