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6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185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正> 引言 Shido和Miyashiro(1973)首先注意到北大西洋南部和北部的洋中脊玄武岩(MORB)成分方面的系统差异。已提出了多种模式来解释这种差异。 对世界大洋的淬火深海拉斑玄武岩玻璃的成分所作的统计研究表明,存在着两组成分范  相似文献   
332.
黄土露天矿区排土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时也影响植物群落的生长。目前矿区复垦方面的研究大多为研究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或是植被盖度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很少有针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平朔矿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水平及垂向方向的差异,并依照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分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该研究旨在得到土壤性质及植被间的影响机理,对未来复垦工作的土壤重构及植被重建的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垂向上均属于弱变异,随着深度增加,复垦效果减弱。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存在层间显著差异,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大,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减小。(2)研究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均属于中等变异,随着深度减小,各性质的差异减小。(3)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在0-10 cm及20-60 cm深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土壤粒级含量上无显著差异。研究区分布最多的土质类型是壤土。乔木植被生长有助于土壤粒级的减小,草本植被对浅层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优于深层土壤。未来在进行植被重建工程时应适当根据实地土壤质地情况选择适宜植被。  相似文献   
333.
毛细色谱-质谱法测定黄河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剂萃取法富集黄河水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把萃取的有机物预分离成脂肪烃、多环芳烃、极性化合物和有机酸四种不同的馏份,用毛细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逐一进行分析,通过相对保留值、质谱、质量色谱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六十余种有机污染物,并对其中十八种脂肪烃和六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脂肪烃浓度范围为5—800毫微克/升,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0—90毫微克/升。  相似文献   
334.
本文重点给出近年来稀土生产“三废”对环境污染简况及包头市4年治理整顿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问题,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35.
<正> 引言把阿拉伯板块和努比亚板块隔离开来的红海是一个近2000公里长,平均宽度为300公里的狭长凹陷。它相对较深,轴部带超过2000米,它南端几乎封闭,只有较浅的曼德海峡通过亚丁湾将其与印度洋连接起来。虽然红海的研究历史可上溯到十九世纪末,但60年代中期才标志着对红海科学考察的真正开始,在海洋学研究的数量和多样化方面均有增加(表1)。第一个主要结果是证明了轴部裂谷带的玄武质性质,  相似文献   
336.
越白 《环境导报》2003,(6):32-33
1990年,央视《动物世界》节目组忽然跑来个小伙子,要求节目组收留。理由:一、我太爱动物了,而且对动物摄影有一定基础;二、现在节目中很多翻译由于对野生动物不熟悉而犯了可笑的错误,我了解多一些,可以使节目更好些。就这样,他留在《动物世界》了。此人就是奚志农。奚志农第一次接触动物摄影时只有19岁,看到有人拿绳子把鸟拴住进行拍摄,他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要拍就拍自由飞翔的鸟!”奚志农有了自己的目标。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寻找各种机会接近自然,而滇西北是他最爱的地方:高原雪域、茫茫原始森林、神奇出没的各种动物……“这才是我要呆的…  相似文献   
337.
报道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对珍稀濒危植物桫椤进行移栽试验的情况 ,探索出了移栽方法。  相似文献   
338.
矿区“生态重建”效益的阶段性及其定量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生态重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准确分析重建投资效果应该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定量评价生态重建效益。本文阐述了生态重建目标及生态经济系列演变对重建效益配置的作用,分析重建效益的三个阶段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探讨定量分析和评价生态重建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9.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矿区复合生态系统的重建是对未来空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超前安排,其效益的演变极大地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影响。论文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角度,讨论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矿区生态重建目标、矿区生态系统类型、矿区生态重建措施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对矿区生态系统“三大效益”配置的影响;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1985~2015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动态演变为实例,初步揭示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三大效益”的有序配置和高度统一问题;为优化矿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和建立矿区复合生态系统重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0.
安太堡露天煤矿1993-1998年土地复垦试验结果表明,在排土场逆境条件下,刺槐可以正常生长。坡度、坡向、地表物质组成和植物配置模式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子。在阳向坡、避风处生长良好。黄土母质有利于1年生刺板的生长,岩土混排则更有利于2年生以上刺槐的生长、刺槐与草混交抑制刺槐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