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71篇
安全科学   140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63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61.
随着质谱质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和物质数据库的扩大,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技术快速发展,为组成复杂的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识别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综述了环境分析中非靶向筛查技术[气相色谱-高分辩率质谱法(GC-HRMS)和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LC-HRMS)]的研究进展,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方法、非靶向分析平台、数据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简述了非靶向筛查技术在分析环境水样、沉积物样品及土壤样品中的应用,并提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2.
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飞速发展,鱼类资源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鱼类救护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增殖放流、过鱼设施、栖息地保护等三个鱼类救护工程的角度,浅谈了我国鱼类救护工程的现状:增殖放流工程备受关注,放流规模与投入资金大幅度上升,但实际效果不够突出;过鱼设施建设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初期监测过鱼效果较好,但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尚无定论,缺乏过鱼效果评价的科学体系且相关管理法规不到位;鱼类栖息地保护工程开始被重视,在研究尝试之后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建议相关部门审慎对待对增殖放流的投入、加强放流鱼种鱼苗及实际效果的研究评估;增加过鱼设施投入资金并加强过鱼设施的建设和研究,完善实际过鱼效果评估方法,加大鱼道运营管理执法力度;加大对栖息地保护方式的研究投入,使被破坏的鱼类栖息地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463.
洋山海域自2002年建港工程以来,先后封堵了北岛链三个过水汊道,使得海域附近水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采用工程前后大量水动力实测资料,并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对洋山海域工程前后的水动力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后大部分海域涨潮流速降低,但小洋山前沿除外;整个海域落潮流速度增加,但地形急剧缩窄的东口门区域增幅并不显著。讨论认为,地转偏向力显著增强了海域北部区域特别是小洋山前沿海域的涨潮流速,是小洋山岛屿前沿海域涨潮流速工程后维持不变的重要原因;受南岛链不规则岸线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对落潮流影响不显著。工程后各汊道的封堵使得落潮流外泄不畅而发生壅水,使得工程后涨潮时段海域水位低于工程前,没有壅水现象发生。工程后的涨、落憩流时段均形成了较大范围、较长时段的弱流场。  相似文献   
464.
鱼类模式生物在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尚没有合适的标准化本土实验鱼种。国家环境保护部第7号令《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对本土受试生物用于生态毒性测试提出了要求。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鲤科鱼类,具有成为标准试验鱼种的潜能。首个以稀有鮈鲫为标准供试生物的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国家标准已经发布实施,其他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本文阐述了研发稀有鮈鲫为标准供试生物的依据,对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和需求。  相似文献   
465.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化学品生产使用引发的环境问题,研发了一系列环境暴露预测模型,包含了点源暴露到面源暴露各种排放模式,局部暴露、区域暴露及洲际暴露的各种预测尺度,筛选评估到确认水平的不同评估层级,用于评估化学品的潜在风险。本文从模型功能、机理出发,综述了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涉及的排放估计、水/土/气、多介质以及食物链评估模型,以期为推动我国化学品环境暴露模型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6.
随着化学品安全生产、职业与消费者健康和环境安全等相关问题的不断暴露,发达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纷纷通过更新法规或出台新法规的形式强化了化学品管理力度。作为管理经验丰富和技术领先的代表,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构建了涵盖多种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的化学品管理法规体系,确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危害分类、标签及名录管理制度、暴露评估与风险评价制度、化学品优先测试评估制度、有害物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事故应急响应制度、公众知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鉴于我国缺少化学品管理专项法规,化学品管理仍侧重末端污染控制,现有化学物质管理等法规不足或短缺,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化学品管理法规体系的建议:①树立化学品风险源头管控理念,构建"无数据,无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②完善化学品管理上位法,明确化学品管理基本制度。③构建以环境和健康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有化学物质管理条例或规章。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具体化学品管理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67.
利用生物淋滤法处理城市污泥,以生物淋滤过程中pH、ORP(氧化还原电位)变化以及重金属(Zn、Cu、Cd)溶出率为指标,考察淋滤菌接种比例、初始pH、淋滤时间对生物淋滤的影响,并分析了生物淋滤前后,重金属形态变化以及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结果表明富集筛选的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可有效溶出污泥中的重金属。生物淋滤最佳条件为:初始pH=4.00,淋滤菌接种比例30%,重金属Zn,Cu,Cd在第10天的整体处理效果最优,溶出率分别达到75.30%、50.40%和74.44%。BCR形态分析表明:原污泥中Zn,Cu,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氧化态存在,残渣态较少;生物淋滤之后,3种重金属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氧化态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可还原态含量降低最为显著,残渣态基本无变化,并且淋滤后污泥中重金属氧化态及残渣态所占比例较淋滤前高,污泥稳定性得到提升。生物淋滤可以通过减少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和改变重金属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  相似文献   
468.
制备了高炉粉尘基微电解(BFD-IE)填料,在臭氧催化的条件下降解垃圾渗滤液,并与商业臭氧催化填料和TEMPO-Cu分子筛填料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BFD-IE填料和另外两种不同填料进行表征,并对比了三者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臭氧浓度(20 mg·L-1)和反应时间下,BFD-IE填料对COD的去除效果(61.3%)要优于商业臭氧催化填料(50.9%)和TEMPO-Cu分子筛填料(39.1%);但对NH4+-N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TEMPO-Cu分子筛填料在20 mg·L-1臭氧浓度下反应10 min即可实现74.9%的去除率,高于BFD-IE填料(32.7%).此外,经臭氧催化BFD-IE填料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显著提升(从0.07提升至0.63),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填料(0.29和0.39).最后,借助电化学技术和ESR技术,证明了臭氧...  相似文献   
469.
甘州区环保局彻底清查“两河”流域排污状况为彻底改善黑河、山丹河流域甘州区段水质状况,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近期,甘州区环保局制定了“两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计划和措施,组织监察人员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流入“两河”的纳污渠系和城郊排污管道进行彻底的清查。  相似文献   
470.
中国进入WTO以来与欧盟棉花贸易的虚拟水资源总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与欧盟国家的商晶贸易中,直接进口的是初级农产品,但闻接进口的却是隐藏在这些农产最中的虚拟水.研究这些潜在的水资源,对缓解我国水资源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CROPWAT Model计算模型,借助CropWat for Windows计算软件,从资源当量转换的角度出发,计算中国自进入WTO以来与欧盟国家的棉花贸易中水资源转换以及虚拟水贸易情况.计算结果表明,2003-2005年中国在与欧盟的棉花贸易中,间接进口了151.28×106m3的水资源,相当于节约了国内同等数量的水资源.本文可以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