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321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对河北省某地红果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表明,从该地区红果样品中可被定性鉴别出50个有机化合物,主要是高烷烃、芳烃、烯、酯、酚、杂环和稠环及有机氯农药。其中六六六的含量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92.
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报道用植草方法研究为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物的浓度为0.215mg/kg的土壤中,种植10种草3个月后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总含量分别降低19.6%-73.0%。种植不同品种的草对土壤中污染物有不同的去除能力,其中以种植丹麦产的Taya草(Per.ryegrass)与美国产的Titan草(Tall fescue)为最强。用种植草的方法修复受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污染的土壤是一项可行的技术。在去除土壤中DDT的作用上,草的吸收是轻微的,只占原施药量的0.13%-1.08%,土壤中污染物消失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超小型液体旋流分离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用超小型液体旋流分离器从水中分离固体粒子的性能实验。在旋流分离器下向流排出口内插入一个圆锥流量调节器。实验中使用的固体粒子为玻璃球,平均粒子径为4.84μm。通过实验发现了装有圆锥流量调节器旋流分离器有较好的性能,与普通型的相比,其压力损失约减少7%,分离效率增加10%。  相似文献   
94.
添加粉煤灰对污泥比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脱水是污泥处理中重要的一环。本研究采用电厂废弃物粉煤灰对未脱水污泥改性,经过改性的污泥比阻降低,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并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
生物质废弃物催化裂解制备富氢燃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生物质废弃物催化裂解制取氢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制氢方法,本研究采用2段加热管式反应器,前段装生物质,后段装催化剂,用以研究生物质催化裂解制取氢气的特性,并提出潜在氢产率的概念对生物质制氢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测试的3种生物质废弃物为:松木粉、木质素和纤维素,测试温度为600~700℃。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催化剂后3种物料的产氢率从5.48~15.06g/kg增加到12.94~37.73g/kg;催化剂对潜在产氢率的影响较小,加入催化剂前后的变化范围为:36、25~98、86g/kg到37.40~116.98g/kg。生物质废弃物催化裂解产氢率与相同温度下空气-水蒸气气化的氢产率相当,实验结果证明,生物质废弃物催化裂解是一种有效的制氢方法。  相似文献   
96.
针对浮升力存在的不稳定条件,在Kataoka方法基础上,通过调整阻尼函数来产生大涡模拟所需要的入流湍流条件。之后,应用标准Smagorinsky模型对处于不稳定边界层的建筑群内的线源污染扩散问题进行模拟。计算结果与风洞数据对比表明,在不稳定条件下,使用大涡模拟方法能够较为精准的预测流场变量的平均值及变量的脉动成分。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街道峡谷内的空气流动和污染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街道峡谷内的空气发生了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大的涡系,对峡谷内的污染扩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
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eCognition软件对博斯腾湖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分类。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脆弱度和景观干扰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博斯腾湖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博斯腾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主要特征为水域景观面积减少了64.33%,景观优势度降低;林地、耕地和城镇用地增幅显著,三者分别增加了47.96%、44.77%和85.15%;草地仍是流域主导景观类型。流域整体斑块数量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2)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北部,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土地利用以未利用地为主;较高风险区主要围绕高风险区分布;中等风险区分布比较零散。(3)1990-2015年间,高风险区面积增加了386 263 hm2,低风险区面积减少了217 216 hm2,研究区总体生态风险等级增加,博斯腾湖流域生态质量存在进一步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
阴霾天气PM_(10)的微观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图像分析技术(IA),对北京市2004年12月一次严重的阴霾天气条件下采集的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主要颗粒物类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质粒DNA评价法对阴霾和非阴霾天气条件下的PM10样品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阴霾天气时PM10样品中以粒度较小的烟尘及其集合体为主,且多呈湿状,含有较多的二次颗粒物,并发现了残余的有机液滴颗粒。质粒DNA实验的结果显示,阴霾天气PM10样品的水溶和全样样品的TD20值(造成20%DNA破坏时所需要的样品剂量)分别为93μg.ml-1和50μg.ml-1,而同一月份非阴霾天气条件下PM10样品的水溶和全样样品的TD20值分别为200μg.ml-1和160μg.ml-1,表明阴霾天气PM10样品比非阴霾天气样品具较强的生物活性,即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且无论是阴霾还是非阴霾天气条件下的PM10的全样样品均较水溶样品具更大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9.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湿度对西北地区黄绵土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下,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土壤N2O捧放量增加;但土壤孔隙含水量(WFPS)为20.67%时例外.此时黄绵土对空气中N2O有吸附现象,即在低含水量时,黄绵土有可能是N2O的汇.在试验设计的土壤湿度范围内,15℃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在49.18%~57.86%(WFPS)之间,20℃条件下在38.14%~49.18%(WFPS)之间,25℃、30℃和35℃时累积量湿区在20.67%~38.14%(WFPS)之间,即随着温度的升高,N2O的最大水分效应区间提前.土壤N2O累积排放量(y)动力学曲线符合修正的Elovich方程(P<0.01),随着湿度的增加,表观排放速率(b)增大,25℃、300C和35℃时,N2O初始排放量(a)也随着湿度增加而增大;15℃、20℃和25℃时,土壤湿度(20.67%~57.86%WFPS)对农田土样N2O排放总量的作用表现为线性关系,30℃和35℃时表现为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0.
以采集自云南滇池的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壳聚糖和聚合氯化铝对云南省常见的硅藻土进行改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两种改性黏土对水华束丝藻的去除效果。通过去除率的比较,得出两种改性黏土去除水华束丝藻的线性拟合方程。每毫升藻液壳聚糖改性硅藻土投加量(m L)与藻细胞光密度OD_(680)、叶绿素a质量浓度(mg/L)的关系分别为y=0.0377x-0.0014和y=0.009x+0.0002;每毫升藻液聚合氯化铝改性硅藻土投加量(m L)与藻细胞光密度OD_(680)、叶绿素a质量浓度(mg/L)的关系分别为y=0.0135x+0.002和y=0.0039x+0.002。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和聚合氯化铝改性硅藻土去除水华束丝藻的最适pH值范围分别为5~8、5~9,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39.77%、45.44%,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64.92%、78.01%。聚合氯化铝改性硅藻土去除水华束丝藻的最适pH值范围较宽,且其除藻过程中对TN、TP的去除率均较高。用透明溞(Daphnia magna)对其进行生态安全性试验,得出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和聚合氯化铝改性硅藻土除藻至48 h死亡率分别为30.7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