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安全科学   198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613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93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以ENVI-met为数值模拟平台,采用人行道和墙面污染物浓度为评价指标,在保持街谷建筑平均高度不变(建筑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设置27个情景开展街谷建筑高度非均匀性对空气污染影响的对比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风速条件下街谷建筑高度的非均匀性对街谷污染均具有较大的减轻作用。非均匀程度越大,污染强度减轻作用越大;错列式非均匀方式对污染的减轻作用大于行列式;非均匀性对街谷墙面污染的减轻作用大于人行道污染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82.
从厌氧污泥的角度,探究ZnO-NPs对微生物内源代谢产物(BAP)产量和膜污染性能的影响。在实验室培养的厌氧污泥中投加不同浓度的ZnO-NP,通过序批式实验和过滤实验,分别考察ZnO-NP作用下BAP的产量和膜污染性能的变化规律。发现在ZnO-NPs的短期暴露下,BAP和胞外聚合物(EPS)的总量都随着ZnO-NP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ZnO-NPs浓度为300 mg·L~(-1)时,BAP和EPS的7 d总产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增幅分别为303.4%和112%,远远高于其他实验组。过滤实验发现,随着ZnO-NPs的增加,BAP的膜污染性能不断增加。此外,通过扫描电镜(SEM)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别对污泥形态和BAP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ZnO-NPs短期暴露下,ZnO-NPs的浓度越高,其对厌氧污泥的形态和BAP特性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3.
胡鞍钢 《绿叶》2010,(1):48-54
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在上百年的曲折探索中.邓小平的贡献最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要素综合和三步走战略。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最大设想就是创新和实现绿色现代化.同样也要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不仅要实现全民小康社会.还要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第二步.到2030年.提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争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到2005年的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CO2排放量大幅下降.与世界同步,达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当中国真正实现了绿色现代化.那就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4.
沈阳市固定燃烧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07年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OH的反应是对流层臭氧形成的重要化学过程,是导致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根本原因。为建立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清单,选取了电力热力行业、钢铁行业和秸秆燃烧3个主要排放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7年,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总量为8 544.539 t,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秸秆燃烧,为6 317.115 t;其次是电力热力行业,为2 225.780 t;最小的是钢铁行业,为1.644 t。(2)沈阳市各区县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新民市、法库县、东陵区、康平县、辽中县、于洪区、苏家屯区、大东区、沈北新区、铁西区、沈河区、皇姑区、和平区;VOCs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大东区、沈河区、铁西区、东陵区、皇姑区、和平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沈北新区、新民市。  相似文献   
85.
文中综述了氰化物的危害和含氰废水的来源以及目前处理含氰废水的方法。以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亚铁蓝法处理此废水的应用。亚铁蓝法除氰可分二级进行,第一级在中性条件总氰去除率达到80%以上,第二级直接在一级出水加碱调pH至8~9沉淀即可,通过二级处理总氰去除率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86.
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汾渭平原刚被划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基于2014—2018年PM2.5、SO_2、NO_2、O_3和CO等污染物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汾渭平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采暖期PM_(2.5)、SO_2、NO_2和CO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非采暖期PM_(2.5)相比采暖期低42%~54%,采暖期SO_2、NO_2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2.7、1.5、1.6倍,而非采暖期O_3平均浓度是采暖期的2.2倍;(2)PM_(2.5)和SO_2为采暖期首要污染物,O_3为非采暖期首要污染物;(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三省交界处和临汾的PM2.5浓度均较高,采暖期气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非采暖期基本相似,其中SO_2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山西境内河南境内陕西境内;(4)采暖期PM_(2.5)与SO_2、NO_2、CO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_3呈负相关,非采暖期SO_2、NO_2和CO随PM_(2.5)浓度呈一致变化趋势,均先上升后下降,与采暖期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5)采暖对PM_(2.5)和SO_2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9%和42.1%。  相似文献   
87.
近50年鄱阳湖五大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基于鄱阳湖流域在江西省内部分对应的79县市气象站1960~2006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五大流域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等3要素的变化趋势,并用Mann法进行了变化趋势的显著性检验,用距平与均方差之比达到15和20作为气候异常检验指标,对各流域的各时间序列进行了异常检验,采用了Mann Kendall法对各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1)各流域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降水量与年暴雨日数密切相关;饶河流域强降水事件较多,降水强度大,赣江中游流域降水时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强降水事件较少;(2)各流域年降水量、暴雨日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暴雨日数异常偏多的概率最大;(3)年降水日数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02年至今各流域降雨日数明显偏少;(4)各流域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均未出现趋势性的突变;(5)近50年来鄱阳湖流域降水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加剧,旱涝灾害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88.
采用无机羟基铝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天然蒙脱石进行无机及复合改性。在吸附过程中研究了反应时间、投加量和pH等变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研究,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式。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未改性及改性蒙脱石进行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羟基铝及复合改性蒙脱石对As(V)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pH为4~10,初始砷浓度为2 mg/L,改性蒙脱石对As(V)的去除率接近99%。吸附机理主要为羟基铝表面络合吸附和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89.
采用无机羟基铝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天然蒙脱石进行无机及复合改性.在吸附过程中研究了反应时间、投加量和pH等变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进行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研究,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式.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对未改性及改性蒙脱石进行性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羟基铝及复合改性蒙脱石对As(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pH为4~10,初始砷浓度为2 mg/L,改性蒙脱石对As(Ⅴ)的去除率接近99%.吸附机理主要为羟基铝表面络合吸附和静电吸附.  相似文献   
90.
2005年1月27日,张先生进入南京某建筑公司丁作,并担任某部门经理一职。不料,张先生在视察工地时被运送建筑材料的卡车撞倒,身受重伤。经有关部门鉴定,张先生已经构成5级伤残。不久,该公司以张先生丧失劳动能力为由.强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张先生不服,欲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