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276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青岛市大气综合观测站的研究性监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采暖期PM2.5和能见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能见度在≤3km时,对应的PM2.5浓度超出0.250mg/m^3,属于严重污染;②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临界区域,当PM2.5浓度低于该临界区时能见度会随PM2.5浓度减少迅速改善,临界值大致位于PM2.5浓度为0.100mg/m^3处;③相对湿度小于85%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相对湿度在60%-70%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好,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最直接。  相似文献   
32.
以新乡市某阻燃布生产废水为例,研究采用铁碳微电解-内芬顿氧化组合工艺可行性,结果表明,阻燃布生产废水先经混凝沉淀后,采用铁碳微电解-内芬顿氧化组合工艺作为预处理工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研究表明,铁碳微电解-内芬顿氧化组合工艺最佳运行条件为:pH值为2~3,反应时间5 h,H_2O_2投加量为6‰,铁碳填料填充体积比为40%,曝气量为60 L/min,在此反应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达到了74%,TP的去除率达到了85%,有效去除了废水中毒性有机磷阻燃剂对生化的抑制,改善了后续生化处理条件,满足了生化进水水质指标,同时也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33.
通过控制好氧区低DO浓度以及缩短好氧实际水力停留时间(actual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AHRT),在处理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的A2/O工艺中,成功启动并维持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稳定维持在90%左右,氨氮去除率在95%以上。通过提取富集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基因组DNA,经两次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以纯化回收的DNA扩增片段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OB数量的DNA标准品,建立了检测AOB数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A2/O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及亚硝酸盐积累率情况下AOB菌群数量。结果表明,随着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的上升,系统内AOB菌群数量也大幅上升。全程硝化和短程硝化时,系统内的AOB菌群数量分别为5.28×109cells/g MLVSS和3.95×1010cells/g MLVSS。此外,亚硝酸盐积累率的下降相对于AOB菌群数量的下降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34.
针对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强耦合和动态变化特性,提出一种用于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的多模型动态矩阵(DMC)解耦控制方法;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外界入水中氨氮浓度进行聚类,获得以聚类中心为入水氨氮浓度的静态模型集合,分别设计线性DMC解耦控制器;再以当前时刻外界进水氨氮浓度和聚类中心为基本元素,构造切换函数,实现多模型切换。将该方法应用于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中,获得了较好的动态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35.
萃取净化电镀含镉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二壬基萘磺酸(DNNSA)形成的微乳液从模拟含镉废水中萃取镉离子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了相体积比(O/A)、萃取时间、温度及萃取剂浓度对废水中镉离子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平衡时间为10 mim,降低温度及增加萃取剂浓度均有利于萃取。紫外光谱证实当DNNSA萃取镉时,所形成萃合物对萘环的结构无影响,且不会破坏微乳相的结构;分子荧光光谱表明镉离子对配体DNNSA有荧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36.
电渗析在丙烯酸丁酯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渗析法预处理丙烯酸丁酯生产废水,可将废水中的有机酸盐浓缩回收,同时大大降低废水的污染物浓度.重点研究了淡水浓水初始体积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电渗析过程中水的迁移.实验确定了淡水浓水的最佳初始体积比为5∶1,此时对COD为61 650 mg/L的废水,COD去除率可达99.5%,脱盐率在99.5%以上,同时可将废水的...  相似文献   
37.
结合高空、地面实况观测数据以及1°×1°NCEP客观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20时至29日20时(北京时)发生在三峡上游地区的一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诊断,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东北低涡和副高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由于高原低值系统在东移过程中与西南涡结合而产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高原上不稳定能量的扰动和下传为西南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能量条件,高低层的水汽平流和水汽辐合的交汇地带与最强降水带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另外,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同化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后,模式模拟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模拟降水能够大致体现该次过程的总的降水演变和分布情况,但后期模拟降水偏大。数值诊断结果发现,盆地西部与上升气流相伴的正涡度柱的演变过程与强降水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该因子对于正确预报降水发生时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8.
对混合质电镀污泥进行了湿法分离和金属回收研究,拟采用硫化分离富集—分质回收的工艺路线实现重金属的全组元回收。结果表明,在常温下采用分段硫化可以实现电镀污泥中Cu、Ni、Zn、Cr的分离与富集,在控制pH为3.8时,浸出液中Cu、Ni、Zn的硫化沉淀率均大于98%,Cu、Ni、Zn与Fe、Cr取得了较好的分离,在pH为4.1时,Cr与Fe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Fe的硫化沉淀率达到了93.35%,Cr最终在铬泥中得到富集;富集了Cu、Ni、Zn的硫化渣和富集了Cr的铬泥容易实现金属的分质回收;对重金属含量较低的混合质电镀污泥,采用硫化分离富集—分质回收的工艺是可行的,可将Cu、Ni、Zn、Cr等重金属予以全组元回收,同时处理后废渣可作为一般工业固废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9.
2007年1月31日至2月9日,42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加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的“绿色中国与和谐社会”青年调研冬令营。他们分成四组,分别在北京、安徽宿州、浙江嘉兴、湖南岳阳以及山东济宁等环境热点地区,就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与社会意识、环境与健康、环保公众参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形成了完整、详尽的调研报告。本刊摘编了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0.
富营养化湖泊中,浮力调控机制是微囊藻在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而其浮力则受细胞比重的调控。该文探究了微囊藻的比重及其调控因子对光照强度的长期和短期响应。结果表明,10 d的长期实验中,在0~5 500 lx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比重越大,且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其中5 500 lx光强下微囊藻培养10 d后的比重增量是200 lx的2.73倍。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在比重的调控因子中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伪空胞含量和胞内蛋白质含量减少。相关性分析显示,碳水化合物增加和伪空胞减少是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增加了微囊藻的下沉动力。24 h的短期实验结果显示,在光周期内所受光照强度越强,微囊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积累越多,其比重明显上升;经历暗周期后,光周期内光照强度越强,胞内碳水化合物消耗越多,其比重下降更明显。该研究显示长期和短期条件下高光强都能诱导微囊藻比重增加,但在短期高光强作用下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虽然积累很快,但同时也促进了其在暗周期的消耗,这为进一步揭示微囊藻的垂直迁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