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安全科学   322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455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金矿区下游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异常元素的空间分布和相态组成.通过对土壤、水、农产品、大气沉降物等的采样分析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是由于矿山开采,废水排放,下游引水灌溉造成的.对异常元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土壤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12.
涂铁多孔陶瓷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动态吸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涂铁多孔陶瓷填料柱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填料高度、MB初始质量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分别用BDST模型、Thomas模型和线性回归对动态吸附实验数据拟合,获得了相关参数,并研究了填料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涂铁多孔陶瓷(IOCPC)能有效去除水中MB,填料层升高,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右移动,穿透时间延长;而随流速、MB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向左移动,穿透时间缩短。用BDST模型能准确预测穿透时间,误差<5%;用Thomas模型可较好地描述了MB浓度为10和50 mg/L、初速为2 mL/min时IOCPC对MB的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93,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0.078和0.13 mg/g。对吸附饱和后的涂铁多孔陶瓷可用pH=3的硝酸再生,重复使用3次穿透曲线上的穿透点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13.
纳米TiO2-Ag改性VACF处理氨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浸渍法将纳米TiO2·Ag负载于粘胶基活性炭纤维上进行改性来处理低浓度氨气,扫描电镜观测和能量色散谱分析表明纳米TiO2和Ag均较成功地负载于VACF表面上,改性VACF对氨气脱除性能良好,最大脱除率为93.3%;当Ag*掺杂量为TiO2含量的0.5wt%时氨气脱除率达到最大值;存在最佳相对湿度为55%;在氨气浓度为13~65 mg/m3范围内,浓度越低,脱除效果越好;处理较高浓度氨气可通过增加改性VACF用量;随着反应连续进行,改性VACF稳定性受到影响,但仍具有脱除氨气能力.  相似文献   
914.
SBR-BAF工艺处理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物除磷和脱氮的机理,污水的脱氮除磷存在基质竞争和泥龄等方面的矛盾。为了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SBR-BAF复合工艺,并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对该工艺的处理效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COD(不计BAF加入的外碳源)、TP、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98%、93%和84%,出水中COD、TP、NH+4-N和T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0.23、3.24和7.68 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 规定的一级标准中的A标准。  相似文献   
915.
生物沥滤-焚烧法处理制革污泥中铬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沥滤-焚烧方法,先将制革污泥中大部分难溶的有毒重金属——铬从固相溶出转移至液相,之后将沥滤后制革污泥进行有效的固液两相分离,并对分离后的固相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实验,研究生物沥滤-焚烧处理法对制革污泥中的总Cr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沥滤法处理制革污泥后,以金属离子交换形态存在的总Cr含量增加,其中68.56%的总Cr6+和87.70%的总Cr得以去除,去除效果十分明显;将沥滤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的总Cr相对含量变大,迁移能力减弱;铬在高温下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形成复杂的金属化合物及络合物:Cr1.3Fe0.7O0.5、Na4(CrO4)(SO4)、Ca5(CrO4)3O0.5,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对整个生物沥滤-焚烧处理过程进行反应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916.
为弄清金头闭壳龟野外生存环境及资源现状,2008年7月20日至8月5日,对安徽省南部的黟县、泾县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黟县的清溪河和泾县的漕溪河、汀溪河和孤峰河的河流水质清新,未发生富营养化,水化指标范围:pH 5.5~7.0,水温24℃~29℃,DO 6.887~10.421 mg/L,硬度0.42~1.76 mmol/L,总磷0047~3.014 mg/L,亚硝酸盐氮0.009~0.104 mg/L,氨氮0.022~0.043 mg/L,除总磷和氨氮指标外,其他指标均符合Ⅰ或Ⅱ类水质标准;主要分布区域河流的浮游生物量较少,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其中绿藻门占浮游植物总属数的35%以上,硅藻门占浮游植物总属数的28%以上,主要分布区域河流底部有大量的螺蛳;2000~2008年,共捕获和销售金头闭壳龟约20只,野外生存量已不足100只。分析认为:金头闭壳龟资源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野外生存环境已遭到严重的影响,但原产地的水质及饵料生物条件尚好,需进行连续的资源调查,积极开展人工繁殖,开展资源保护,筹建保护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917.
发展现代农业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聊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着农业生产条件薄弱、农业保护和支持体系不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发展现代农业矛盾突出、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等问题。对此应采取选择符合聊城市资源状况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资源管理,培养新型农民等对策和建议,实现聊城市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18.
杜玉许  肖宗敏 《安全》2009,30(10):55-56
由于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随机性非常大,不是所有的违章都会出事故,致使一些人形成了颇多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撞大运、赌的心理态势。那些公众聚集场所及小煤矿经常发生的重大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安全工作中存在着各级官员及企业经营者、施工作业人员的“不作为”、“假作为”、“少作为”现象,不搞量化管理这些行为就难以查实,有了量化管理就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19.
该主题的目标是取得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子,以使社会可能减轻地震、飓风、火山喷发、海啸、洪水、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易损性。关于如何减轻易损性的专门信息包含在以下次一级的主题中: 科学技术在减轻灾害中的作用 建设抗灾的基础结构 动员地方社区开展减灾 这些信息将来自于当代和以前的重大灾害;如果当前灾害的趋势持续下去,还要取自未来的规划,以及可能抵御这些灾害的解决办法。 2001年 10月 10日国际减灾日将是持续了一整年的世界减灾活动的高潮。联合国要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突出全球的减灾活动。这天,在日内…  相似文献   
920.
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的特点,应用沉积学原理,对湘江长沙段5个代表性断面10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Hg、CA、As、Pb、Cu、Cr、Zn)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Lars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各种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当地最高背景值为参比值计算,湘江长沙段表层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排序为Cd〉Hg〉As〉Pb〉Cu〉Cr〉Zn,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为560.8,表明湘江长沙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属于强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