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相似文献   
12.
唐代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涝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水量较多.在公元750-769年出现了降水显著增多的湿润气候.根据关中现代大洪水发生的降水量初步确定,唐代特大洪水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mm,大洪水的发生也代表了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铜川市1992—2002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近11年来铜川市工业废气排放量逐年增加,而处理率从1996年以后才有所上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对减少,但是排放达标率低,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工业废水处理率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处理率及综合利用率仍然很低。这些都制约着铜川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产生工业污染的原因和三废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距今约1600年的统万城建城时期的自然环境和该古城是否建在风沙沉积之上这一长期争议的问题,对6个钻孔剖面样品进行粒度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城墙内外地表之下均为湖泊沉积,沉积物特点与风沙沉积物显著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沙层含有褐黄色针铁矿;(2)有多个深灰色沉积层;(3)沙层中粗砂含量显著大于风积沙层;(4)沙层中粒度成分的分选性比风积沙层明显差;(5)细粒斑点中Fe2O3与Al2O3含量比风沙沉积物高。本文获得的证据充分表明,在统万城建城前后,该区自然环境较好,普遍分布的是由湖积物组成的高平地,统万城建在湖积沙层之上。统万城建城时期基本没有发生沙漠化,沙漠化发生在建城之后的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榆林地区清代(1644-1911年)蝗灾的变化规律、蝗灾等级、发生条件及其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的268a里,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共发生蝗灾16次,平均每16.8 a发生1次。该区清代中期是蝗灾较少发生期,早期和晚期为蝗灾较多发生期。在晚期阶段1850-1879年间的30a里,平均4.3a发生1次,且蝗灾规模大而严重,为蝗灾大爆发期。该区的蝗灾主要是由当地生长的蝗虫造成的,少数规模较大的蝗灾是省外蝗虫迁移至该区造成的。研究地区夏蝗和秋蝗发生较多,并且夏蝗发生次数略高于秋蝗。该区清代发生最多的是中度蝗灾,其次为轻度蝗灾,重度蝗灾发生最少。降水量与蝗灾发生频次的相关系数较气温的大,降水偏少年易于发生蝗灾,轻度和中度旱灾是蝗虫猖獗的最佳条件,大旱和特大干旱并不利于蝗灾发生。根据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清代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预测,在该区降水偏少年,特别是夏季出现轻度、中度旱灾的年份容易发生蝗灾,这时要加强蝗灾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2-2012年陕西省延安市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及累积距平和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地区近50a来,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都有上升趋势,冰日、霜日、冷夜、冷日数量呈下降趋势,夏日、热夜、暖夜、暖日呈现波动上升。由20世纪60年代至今,各类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天数平均增加了6.61 d。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日、热夜、冰日、暖夜都存在27a左右的周期,冰日、冷夜有5a左右或更短的周期。极端高温天数的增多会加大旱灾、森林和草原的防火压力,极端低温天数的减少易发生森林和草原的病虫灾害,应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黄小刚  赵景波  辛未冬 《环境科学》2021,42(7):3107-3117
基于遥感反演数据,研究了2016年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从气象因素、地形、植被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等方面选取评价因子,以0.25°×0.25°网格为评价单元,利用GAM模型研究了长三角PM2.5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交互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PM2.5浓度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但以南北向差异为主.长三角南部PM2.5浓度多低于35 μg·m-3,PM2.5超标零星出现在城镇周围,呈孤岛状分布.北部PM2.5浓度多超过35μg·m-3,PM2.5污染多呈连片状分布.②长三角PM2.5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长三角北部,低低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南部.③ GAM模型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度、气温和降水量对PM2.5浓度主要呈负向影响;污染物排放量主要呈正向影响;风速<2.5 m·s-1时影响不显著,风速≥2.5 m·s-1后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形起伏度、气温和降水量南高北低是造成长三角PM2.5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风速东高西低是造成长三角PM2.5浓度东西向差异的原因之一.④除地形起伏度-PM2.5排放量外,其余因素两两间的交互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PM2.5分布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尔多斯北部的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和包头三个城市近60 年来的降水资料和 气温资料的整理和搜集,研究了ENSO 事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与灾害的影响。分析数据 得出,自1952 年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呈变暖变干趋势。1952 年以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0.48℃ ·10a?1,高于全国的平均气温增长率(0.22℃ ·10a?1);年降水量则处 于略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5.5 mm·10a?1,低于全国的平均降水下降率(12.69 mm·10a?1)。厄尔 尼诺年年平均气温高出正常年份0.2℃,而拉尼娜年的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低0.14℃。厄尔尼诺年 的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减少29.2 mm,拉尼娜年的平均降水比正常年减少23.9 mm。厄尔尼诺事 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灾害影响比拉尼娜事件更为显著和强烈,厄尔尼诺年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更易发生高温干旱灾害。小波分析指示,鄂尔多斯北部降水周期变化在30 a 尺度内存在2 a、4 a、 8 a 和14 a 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丽江市是位于南方且具有温带气候特点的地区,研究该区近58年极端气温变化对查明极端气温变化特点、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极端气温引起的气象灾害的预防及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实际意义。利用丽江市气象站1960—2017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等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变换系数及小波方差法,对选用的8个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市的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夏季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等5个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等3个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丽江市的夏季日数、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的增加对气温升高起到了主要作用。突变分析表明:丽江各指数的突变年主要出现在21世纪初和1983年前后。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丽江市极端气温指数的主周期普遍为18年,个别指数有12年、30年的周期。初步认为,全球气温升高是导致研究区极端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预测丽江市未来2—3年的气温仍会呈现上升趋势,且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