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2,他引:48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2391.8、2292.9、6697.1...  相似文献   
72.
上海市城区典型道路行驶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海市城区快速干道、主干道和次于道等3种典型道路上的机动车行驶特征和交通状况进行试验和调查,得出了上海市城区各类道路上机动车行驶特征参数和交通密度。结果显示,上海市城区各类道路综合行驶特征为平均速度低,加减速频繁。其中又以主干道交通状况最差。文中的数据和结论不仅可以用于上海城市交通规划,而且对控制道路两旁机动车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上海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于2011年10月1日至10日在上海市城区对大气中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含碳气溶胶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获得了秋季典型大气灰霾污染过程中含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观测结果显示,在大气灰霾过程中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38±7.11)μg·m-3和(4.07±1.97)μg·m-3,浓度显著高于非霾过程.以非霾天气的起始点作为参照点,得出灰霾期间OC和EC的增长率分别为641%±258%和409%±246%,本次灰霾过程中OC的污染累积与二次生成作用分别占63.8%和36.2%,污染过程以累积为主.灰霾期间OC/EC与O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相关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正相关,OC浓度的升高与含碳组分的光化学反应有关.采用EC示踪法估算短期大气过程中有机碳(SOC)含量,灰霾天气和非霾天气PM2.5中的SOC浓度分别为1.64~17.96 μg·m 3和0.25 ~2.83 μg·m-3,分别占OC的l0.7%~66.7%和9.2% ~52.5%.  相似文献   
74.
为促进国内外城市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在我国环境保护部、美国环境保护署、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的支持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美国环境保护署于2008年4月17~18日在上海共同组织了长三角区域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75.
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3日在成都市城区和工业区选取两个点位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工作,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市夏季城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34.1~458.8μg/m3,平均值为(137.3±91.8)μg/m3;工业区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26.7~474.9μg/m3,平均值为(135.9±103.5)μg/m3。早高峰时段(7:00~10:00)两个点位VOCs的浓度水平均高于其他时段,说明VOCs浓度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用·OH消耗速率和臭氧生成潜势评估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显示,芳香烃和烯烃是影响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的关键组分。城区和工业区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分别为4.859、4.559μg/m3,芳香烃不仅是臭氧生成潜势的关键活性组分,同时也是SOA的重要前体物。  相似文献   
76.
2015年12月中国长三角区域经历了4次高浓度、大范围、长时间的颗粒物污染.本研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气象数据和长三角区域15个主要城市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利用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CWT)分析了2015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主要气流轨迹方向和重污染过程中细颗粒物的潜在来源分布,探讨了不同污染过程的气象特征和影响气团分布.结果表明,2015年12月长三角区域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北方气流影响(B、C、D类),其出现概率分别为39.5%、20.0%和25.8%;西方内陆(A类)出现概率最低,仅为14.7%.西北内陆方向长距离输送(B类)对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在此类气团主导下,长三角区域颗粒物(PM2.5、PM10)质量浓度和气态污染物(SO2、NO2、CO)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90.9、135.1、32.4、54.4和1200 μg·m-3,且粗颗粒物比重较其它3类聚类高;经过东北海面气团(C类)携带的颗粒物浓度也较高,且PM2.5/PM10比值最高,可能是其水汽含量较高加剧了污染物的二次生成.PSCF和CWT分析结果表明,污染过程1(12月5-8日)期间,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主要受内蒙东部、京津冀、山东和江苏东部等地影响;污染过程2(12月10-11日)和污染过程3(12月13-15日)期间,京津冀地区对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的贡献都较低,污染过程2的主要潜在源区较为集中,主要为内蒙东部、辽宁、山东东部、江苏和上海;而污染过程3的潜在源区较广,内蒙西南地区、甘肃、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及长三角本地对区域PM2.5浓度均有重要贡献;污染过程4(12月20-27日)持续时间最长,相较前3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地区和西南地区对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的贡献相对增加.总体来说,2015年12月4次污染过程期间长三角区域PM2.5污染的潜在贡献源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长三角)地区,区域性污染和长距离输送对冬季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7.
78.
一、引言大气污染物浓度是反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其程度,也是判断大气污染状况的基本依据。大气质量的优劣是由多因素及其不同强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以往用一个值(平均值)或几个值(最大、最小值)来描述大气质量的好坏,是值得讨论的。此外,各种数值对大气质量状况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亦有待进一步探讨。为了能较真实地反映大气污染状况,本文在上海市某地区大气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概率  相似文献   
79.
《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促进了世界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迅速开发。由于上海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较大,有潜力进行CDM项目开发。上海电力是上海能耗较大的行业之一,应该积极进行CDM项目研究。文章分析了国家电力行业开发CDM的主导方向,根据已有方法学的选择原则。上海电力行业首选发展风电CDM项目。探讨了上海发展风力发电项目的潜力和可行性。以辉腾锡勒风电场CDM项目为例,介绍了我国风电CDM项目注册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从上海市中心城区出发,结合上海市环境经济模型研究上海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人气环境质量三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用定量的数学方法,对大气中SO_2环境污染趋势予以宏观的预测,并提出保证经济发展,合理使用能源,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途径和对策,为决策部门在制定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时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