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34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本文采用简单、环保的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银纳米粒子/聚萘二胺/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AgNPs/Poly(1,5-DAN)/CNTs/GCE),并将其应用于亚硝酸盐的定量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光谱(EDX)和电化学技术对AgNPs/Poly(1,5-DAN)CNTs/GCE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该修饰电极快速检测NO~-_2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机理.结果表明,由于银纳米粒子、聚萘二胺和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协同作用,AgNPs/Poly(1,5-DAN)CNTs/GCE复合电极的电活性面积和催化性能明显提高.该修饰电极对NO~-_2的检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行为,催化机理是2个电子参与的不可逆反应.采用安培法检测低浓度NO~-_2,NO~-_2氧化电流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1.5×10~(-7)—6.75×10~(-5) mol·L~(-1)(I(μA)=0.0667 C+0.1049,R~2=0.9918)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低至5×10~(-8) mol·L~(-1)(S/N=3).该AgNPs/Poly(1,5-DAN)CNTs/GCE还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再现性,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NO~-_2的定量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7%—106.7%,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2.
选取钢丝绳行业比较发达的某乡镇为研究区域,对其地区周边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状况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铅、锌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2)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废水灌溉方式有关。(3)废水灌溉的农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4)重金属主要富集在农产品的根部,果实中富集的量很少。  相似文献   
193.
1998~1999年上海市区酸雨状况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海市区设置五个采样点监测上海市区1998~1999年的酸雨状况,并采用单柱离子排斥-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同时分离和测定了雨水中的阴、阳离子.结果袁明,上海市区1998、1999年的酸雨出现频率分别为24.2%和21.0%.酸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节,说明天气条件的变化已成为上海市区酸雨的主要外因.作为雨水中的主要酸性阴离子,1999年与1998年相比,SO2-4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而NO-3的平均浓度则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4.
固相微萃取(SPME) 是在固相萃取(SPE) 的基础上结合顶空分析(Headspace) 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它于1990 年J.Pawliszyn 首先提出,因其携带方便、操作简便、测定快速、高效的特点,且是一种无溶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故在短短几年时间,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如环境( 包括水样、土壤、空气) 以及食品、药物、毒理学等的分析研究。本文根据所查阅到的文献,对目前国际上固相微萃取法的应用发展及其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并就该方法今后的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探讨(60 ,146 ,153) !  相似文献   
195.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的修正和排放量计算:2000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采用城市分类的方法 ,将我国 2 6 1个地级市按照人口数量分为 5个类别。每类城市选取一个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查 ,对我国燃烧锅炉和机动车的NOx 的排放因子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排放水平的各类城市的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因子。并依据 2 0 0 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民用炉具的燃料消耗量和机动车保有量 ,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 ,估算了 2 0 0 0年我国各地区的NOx 排放量 ,分析了分地区、分行业、分燃料类型的NOx 排放特征。 2 0 0 0年我国NOx 排放总量为 11.12Mt,其中固定源占 6 0 .8% ;移动源占 39.2 %。NOx 排放在地域、行业和燃料类型上分布均不平衡。NOx 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 ,其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燃煤为最重要的NOx 排放源 ,其排放量占燃料型NOx 排放量的 72 .3%左右。  相似文献   
196.
燃煤锅炉湿法脱硫烟气中颗粒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北京市典型燃煤锅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烟气中可凝结颗粒物在总颗粒物中占有较高比例,供热燃煤锅炉总颗粒物排放水平明显高于电厂燃煤锅炉;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含量较高,供热燃煤锅炉硫酸根比例尤其显著;烟气总颗粒物中存在大量不稳定的易被氧化的组分;同为燃煤源,不同的烟气净化工艺排放的PM2.5组分特征差异明显;现有标准和技术规范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全面、准确监测污染源排放总颗粒物的实际需要。建议建立总颗粒物、可凝结颗粒物的监测技术规范,全面测算燃煤锅炉硫、氮化合物排放情况,科学评估脱硫及脱硝效率。  相似文献   
197.
盾构掘进参数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在厚冲积黄-黏土层中掘进参数计算及地表变形规律具有显著的地异性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济南轨道交通R1线直径6.68m盾构隧道现场实测数据,明确了盾构掘进参数设定范围和修正计算公式,探究了掘进参数间相关性及其对地表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总推力、刀盘扭矩、土仓压力的理论计算修正系数分别为0.677~0.753、0.882~1.260、0.985~1.641;同步注浆量、出土量与掘进速度呈较强线性相关;盾构掘进参数对地表变形规律影响显著,最大地表沉降量及地层损失率随土仓压力的减小而增大,随掘进速度增大呈二次函数递减,随同步注浆率增大呈线性递减。  相似文献   
198.
微塑料(MPs)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是共存于污水处理厂中的典型新污染物.MPs已被证明能够改变污泥中ARGs的分布模式,但其对污水中胞外ARGs(feARGs)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了典型MPs(聚苯乙烯PS)暴露60 d后污水中feARGs(包括tetCtetOsul1sul2)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四环素类feARGs绝对丰度在nm级和mm级PS暴露下分别降低了28.4 %~76.0 %和35.2 %~96.2 %,在μm级PS暴露下变化了-55.4 %~122.4 %.PS对磺胺类sul1的促进效果呈nm级 > μm级 > mm级趋势,且ρ(PS)为50 mg·L-1sul1丰度扰动幅度更大.磺胺类sul2的相对丰度在μm级和mm级PS暴露后分别削减了25.4 %~42.6 %和46.1 %~90.3 %,在nm级PS暴露后增加了1.9~3.9倍;ρ(PS)为50 mg·L-1sul2的削减作用高于ρ(PS)为0.5 mg·L-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S暴露下feARGs相对丰度与细胞膜通透性和典型可移动遗传元件(intI1)丰度成正相关,与活性氧水平成负相关.研究结果阐明了PS对污水中feARGs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污水中MPs与ARGs复合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9.
本文通过分析电梯制动器的相关事故产生原因,介绍了几种电梯制动器风险。结合电梯检验规程,阐述在电梯使用、检验过程中,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维保人员和检验人员如何辨识电梯制动器风险。随着国内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和旧房加装电梯项目的推进,我国城镇电梯保有量逐年攀升,电梯数量与专业工作人员比例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国内电梯"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提高了电梯故障爆发率。近几年,相关媒体对电梯事故时有报道,引起了全社会对电梯安全运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0.
为揭示煤中甲烷气体的储运机制,选取井下煤样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的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基于Langmuir模型、等量吸附热计算模型和解吸迟滞系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煤中甲烷气体解吸迟滞现象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Langmuir模型得到的吸附常数均呈下降趋势;甲烷解吸迟滞现象明显,迟滞程度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受解吸迟滞效应影响,相邻温度区间内吸附曲线的等量吸附热较为相近,不同温度区间内解吸曲线的等量吸附热高于吸附曲线,差异显著;解吸迟滞现象影响煤层甲烷含量预测的准确性,并且解吸曲线的热力学特征规律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