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了近场地震动场估计中高、低频地震动叠加过程中的4个问题,分别是高频地震动位移和速度时程的计算方法、滤波与微分或积分的顺序、叠加与微分或积分的顺序以及传递函数与叠加的顺序问题。最后,基于这4个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个适合大型工程场地地震动估计的高、低频合成方案,该方案能在确保结算结果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省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子课题“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的总体研究思路、1994年的进展以及今后的工作安排。在这一年之中,本课题进行了调研,了解了GIS技术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当前灾害研究的一些特点;对华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试验性的地震构造信息系统,经过多种空间操作,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数据集合;在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的网格单元特征的提取方法;初步研究了GIS与AI的结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巨灾保险衍生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灾保险衍生品将巨灾风险引入资本市场,扩大了巨灾保险的融资渠道,增加了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已经成为巨灾保险的重要补充手段之一。系统总结了巨灾保险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巨灾保险衍生品。由于我国巨灾保险正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巨灾风险管理经验,将巨灾保险衍生品作为补充手段,推动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Wed GIS的发展与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基于Internet的GIS发展现状,分析了Web GIS的主要优势和开发基于Web GIS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提出了目前在防震减灾工作中Web GIS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还初步设计了该信息系统的框架及其主页的基本功能模块,并介绍了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研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生命线防震减灾系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生命线系统的震害预测和震害分析是防震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管理分析功能,建立了基于GIS的生命线系统空间数据库,并根据生命线系统的特点,结合震害预测方法,在ArcView环境下集成了生命线防震减灾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编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阐述了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技术方法,探讨了若干重要专门术语的涵义,讨论了某些环节的处理所蕴含的假定,最后,介绍了新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概貌.  相似文献   
17.
初步研究了一种新的减灾金融手段--巨灾债券.在考虑地震巨灾发生的可能性、发行商将筹镲集来的资金再投资取得的收益、巨灾发生后返还本金的比例和债券的发行费用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发行商和投资者双方利益的平衡为原则,密切结合工程地震风险评估,探讨了巨灾债券利率的确定方法.结合我国某个具体地区按文中所述方法设计的地震巨灾债券实例,估算了债券产品可能的利率、相应的发行费用和再投资收益率,据此讨论了我国发行地震巨灾债券的可行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震害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与震害评估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随着卫星遥感成为一种便捷的信息源,遥感手段将能在震害快速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前后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并以张北地震为例,经精确配准,利用定性显示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地震前后张北地震区的SAR图像进行了变化检测处理,确定了村庄建筑物的地震破坏及震害程度,为利用遥感图像检测建筑物的地震破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我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的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结果用于厘定地震保险费率,具体提出了地震房屋保险、地震室内财产保险和地震人身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对应不同的免赔率定义提出了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为了说明所提方法的实用性,以某地的多层砌体房屋为例,对设计的几种免赔率,计算了相应的费率.  相似文献   
20.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中国的地震区划工作开始于1920年(翁文灏,1924)。在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工程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到1954年底,他们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750个地点的烈度作了评定。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地震工作委员会,来检验和批准各种工程场地的烈度评定。当时,由第三历史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查阅了8000多册历史文献,找出15000多条地震记录,最后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以此为基础,李善邦编制了《中国地震目录》。1957年采用地震上限概念和以下两个原则编制了第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1:500万)(李善邦,1957):(1)某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同样强度的地震未来还可能重现;(2)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区应经受类似的地震烈度。该图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但并未用于工程实践。理由是:(1)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期限,所得出的高烈度地区范围较大,其中有些地区因缺乏地质研究资料而显得不可靠;(2)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抗震建筑规范。然而,在1966年前,为了建设,采用一致的方法确定了95条铁路沿线和2719个场地的烈度。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S.S.B),直属国务院领导。从那时起,中国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分两个层次进行:(1)国家地震局进行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