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92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294篇
基础理论   41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玲  赵凯  王国祥  欧媛  范婤  毛丽娜  张佳  韩睿明 《环境科学》2014,35(4):1278-1284
在温室内的水泥沟渠中人工构建6种不同的植物镶嵌群落,通过人工添加营养盐的方式模拟外源营养盐输入,并持续测量单次营养盐添加后22 d内水体表层、中层和底层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总磷(DTP)、氨氮(NH+4-N)、硝氮(NO-3-N)以及亚硝氮(NO-2-N)浓度变化情况,以揭示单次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不同水深和测量时间下各形态营养盐浓度有显著差别,植物群落类型对不同形态营养盐浓度影响不显著;②外源营养盐进入表层水体后扩散到中层水体的过程较为缓慢,在本实验条件下需要6 d;③实验过程中底层水体NO-2-N以外的其它营养盐浓度均无显著变化,外源营养盐输入仅影响表层和中层水体营养盐浓度;④单次外源营养盐输入一定时间后DTP和NH+4-N浓度逐渐下降到输入前水平,本实验条件下这一过程需要22 d,DTN和NO-3-N浓度则下降非常缓慢;⑤外源营养盐输入水体后不同深度水体中NO-2-N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外源营养盐输入后,水体N循环过程中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外源营养盐输入除危害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以外更会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健康.  相似文献   
522.
为研究层状非均质含水层中渗流与污染物迁移问题,本文以大理冲洪积扇盆地典型层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为例,建立垂向剖面二维层状非均质各向异性含水层水文地质数值模型,利用MT3DMS溶质迁移模拟程序模拟分析抽水井抽水率、深度、位置不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抽水率大小对污染物运移速率影响较大,深层抽水井对污染物运移影响较明显,透镜体的存在使污染物出现拖尾现象,弱透水层厚度使污染物运移时间延迟,且降低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523.
王成辉  闫琨  韩新宇  施择  毕丽玫  向峰  宁平  史建武 《环境科学》2017,38(12):4968-4975
为研究高原地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选取昆明市草海隧道内大气PM_(2.5)为研究对象,并对样品中的水溶性离子、碳组分、多环芳烃、无机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PM_(2.5)质量浓度为225.65~312.84μg·m~(-3),是同期环境大气中PM_(2.5)浓度的11~14倍,PM_(2.5)中碳组分所占比重最高,约占总质量浓度的35.73%,其次无机元素占21.78%,离子组分在4.79%~5.52%之间,含量最低的是多环芳烃,占0.25%~0.32%;离子组分中Ca~(2+)和SO_4~(2-)含量较高,占总离子浓度的77.78%~80.17%,显示为地壳来源,其次是NH_4~+、NO_3~-的浓度也相对较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源;草海隧道PM_(2.5)中以分子量相对较大、不易挥发的4、6环PAHs为主,机动车尾气对PM_(2.5)中多环芳烃的贡献十分显著,毒性最强的Ba P浓度是国家规定浓度限值的23~29倍,高原草海隧道大气中存在PM_(2.5)暴露健康风险;隧道大气PM_(2.5)中元素由PCA分析显示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来源占比约61.64%,其次机械磨损排放源占比约为17.49%,最后为轮胎磨损排放源,占比为9.11%;云贵高原大气低压低氧条件下,机动车发动机燃料不完全燃烧几率较高,导致机动车尾气PM_(2.5)中的OC以及PAHs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524.
预氧化与水处理工艺协同去除剑水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崔福义  刘冬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9,30(12):3568-3572
利用不同水处理工艺中试系统,研究在液氯、氯胺、高锰酸盐复合药剂和O_3这4种预氧化剂不同投量下,去除剑水蚤的方法以及4种预氧化药剂对原水中剑水蚤的实际灭活效果,并分析各工艺单元的除蚤机制.结果表明,预氧化阶段,液氯灭活率(25%)比氯胺(21%)、O_3(9%)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8%)都高;但滤后去除率发生变化,由高至低为氯胺(90%)>液氯(88%)>O_3(83%)>高锰酸盐复合药剂(80%),采用氯胺与水处理工艺协同可达到100%去除效果.最高的预氧化灭活率并没有取得100%的去除效果,剑水蚤的去除取决于预氧化剂与澄清水处理工艺的合理配合,剑水蚤个体尺寸和预氧化后的生命活性也对去除效果有影响.其中过滤单元除蚤效率最高,单独去除率不低于50%;气浮池的除蚤性能受水蚤个体大小和活性影响.  相似文献   
525.
文章以鲁北平原山东省广饶县为例,阐述了成、淡水形成的地质背景、成淡水变化带形成与演化;分析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咸水入侵的历史与现状;采用非确定性模型方法对咸水入侵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缓解咸水入侵的对策与建议.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为:(1)鲁北平原自山前冲洪积扇向莱州湾滨海平原,地下水水质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2)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量开采南部地下淡水后.地下淡水水位持续下降,破坏了咸淡水之间的水动力平衡,北部咸水向南入侵,引起淡水咸水、机井报废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3)预测结果表明,在不采取调控措施情况下,咸淡水界面以每年平均240m速度向南部推进;(4)人工回灌、营造淡水帷幕并减少淡水区开采量是防止咸水人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26.
高温菌的生理生化及其16S r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温菌耐热嗜热的特性和有机物好氧分解的基本原理,从厨余垃圾处理系统中分离筛选到6株在65℃能产生淀粉酶、脂肪酶、蛋白质酶及纤维素酶的高温高效菌种,并对其生理生化和16S r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6株高温菌,经鉴定都有芽孢,并具有兼氧性;对其进行16S rDNA区段序列测定显示,6株高温菌属于Geobacillus thermog lucosidasius菌种中的不同亚种;分离筛选出的高温菌经过2h的迟缓期后很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且持续时间较长,生长速度尤以HB6最快;6株高温菌株全部具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降解活性,5株有脂肪降解活性。可见高温菌具有更高的有机物降解活性和更快的代谢速率,可提高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缩短工艺运行时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在厨余资源化利用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27.
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深度处理某煤矿生活污水二级生化出水,考察了高锰酸钾氧化、粉状活性炭吸附对混凝沉淀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单独投加高锰酸钾或粉状活性炭均能起到强化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最佳加药量分别为4 mg/L和15 mg/L时,两者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4%和8.0%,对S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6%和13.5%。高锰酸钾氧化与粉状活性炭吸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处理效果优于单独投加高锰酸钾或粉状活性炭,其对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19.0%、对SS的去除率提高了22.4%。  相似文献   
528.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本文构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遴选了10个评价指标,确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并以安徽省为例,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79个县域单元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等级为"高"的有2个,评价等级为"中"的有19个,评价等级为"一般"的有27个,评价等级为"差"的有31个。  相似文献   
529.
以淡水底栖动物花翅羽摇蚊幼虫和淡水单孔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沉积物中五氯酚对底栖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效应。五氯酚对花翅羽摇蚊幼虫96 h及10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6 mg·kg-1和12.5 mg·kg-1,28 d羽化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0.79 mg·kg-1。沉积物中五氯酚对花翅羽摇蚊幼虫的羽化具有延滞作用,而且对雌性摇蚊羽化的延滞作用大于雄性,最终导致羽化摇蚊的性别失衡。淡水单孔蚓对五氯酚的耐受力较摇蚊幼虫强。五氯酚对淡水单孔蚓的96 h及14 d的LC50分别为37.6 mg·kg-1和20.2 mg·kg-1,对淡水单孔蚓21 d生长抑制的EC50为1.39 mg·kg-1。研究结果对推导五氯酚沉积物质量基准和进行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0.
2012年9月1日至30日利用大气气溶胶OC/EC在线分析仪在线分析了西安PM2.5中的OC、EC,并结合O3和紫外辐射数据(UV)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OC、EC、及O3的日均值分别为85.22,19.50,7.18,56.69μg/m3。PM2.5及其中OC、EC的日变化规律呈现"双峰"分布,OC、EC的日波动范围较PM2.5小,且OC的波动范围较EC大,OC、EC的相关性较高(R2=0.73)。PM2.5中TCA的平均比重为47.85%,是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TCA以OM为主,OM中SOC的平均比重高达54.76%,PM2.5中SOC的平均比重为21.25%,SOC和O3的相关性较高,表明研究期间西安市有机物光化学反应较重。1 d中10:00至19:00是PM2.5中SOC比重最高的时段且呈上升趋势,而PM2.5中TCA的变化规律则呈"W"型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