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84篇 |
免费 | 488篇 |
国内免费 | 13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51篇 |
废物处理 | 102篇 |
环保管理 | 284篇 |
综合类 | 2758篇 |
基础理论 | 533篇 |
污染及防治 | 638篇 |
评价与监测 | 179篇 |
社会与环境 | 199篇 |
灾害及防治 | 1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266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306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26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16篇 |
2011年 | 324篇 |
2010年 | 279篇 |
2009年 | 268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36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165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全面提高环境技术管理水平,我国“十一五”启动了一批BAT指南编制试点工作。针对我国已经开展部分BAT工作存在调研工作量大、收集技术信息不全面、缺乏有效的创新技术推广机制、筛选BAT不能很好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问题,详细分析了欧盟BAT含义、BAT参考文件作用、BAT实施过程以及信息交流机制,总结了欧盟BAT在法律法规中的地位、技术信息来源的方式、技术筛选的方法以及对新技术的激励机制方面的实施经验,指出我国BAT体系建设亟待建立BAT推广应用的法律基础、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工作组和专家组以及促进新技术发展的验证评估机制,从而实现BAT对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2.
采用Fenton氧化对采油废水进行研究,选取双氧水与二价铁离子的摩尔比、初始pH值和反应时间为自变量,以废水的COD去除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设计方法进行实验设计,进行了3因素3水平共15个实验点的实验。使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及分析,建立了响应值与3个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方程模型。Fenton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n(H2O2):n(Fe2+)=0.8,pH=3.0以及反应时间60 min。在该优化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72.8%,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好,偏差仅为0.5%。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模型分析采油废水处理运行参数的准确性。优化工艺后的处理水质COD值完全满足油田废水达标排放的要求。通过总离子色谱图和质谱检索分析原油中的成分变化情况,证实Fenton方法对原油组分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83.
以Pb2+吸附量为评价指标获得了PEI-DTC的最佳制备条件,采用SEM和FT-IR对所制备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pH、振荡速度和材料投量对PEI-DTC吸附Pb2+、Cu2+、Zn2+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吸附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热力学特征,研究了材料的复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30% PEI溶液制备PEI-DTC的最佳条件为m(PEI)/m(戊二醛)= 2:1、m(PEI)/m(硼氢化钠)=3:1、m(PEI)/m(二硫化碳)=3:1;所制备材料表面呈颗粒状和蜂窝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PEI-DTC对Pb2+、Cu2+、Zn2+的吸附效果随吸附时间、溶液pH增加呈先快速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Pb2+、Cu2+在100 r·min−1、Zn2+在150 r·min−1时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效果,Pb2+在材料投量为0.03 g时即近于完全吸附,而Cu2+、Zn2+在材料投量为0.08 g时仍处于上升趋势;适宜吸附条件下PEI-DTC对Pb2+、Zn2+、Cu2+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7.62%、14.79%、78.92%,对应的吸附量分别为4.005、0.509、4.658 mmol·g−1;PEI-DTC对Pb2+、Zn2+、Cu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吸附为自发的吸热过程;经4次使用,材料对Pb2+的吸附量仍保留81.14%。 相似文献
84.
封闭垃圾填埋场通过地表向大气释放汞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力学通量箱及自动测汞仪联用技术,于2004年3月中旬对贵阳市的一座封闭生活垃圾填埋场汞通过地表向大气释放的过程进行了研究。3个采样点的汞释放通量日均值分别为559.1、88.2、53.6ng·m-2·h-1,汞释放通量强度与表层基质中的汞含量密切相关,该测定值高于世界背景地区通量的1~2个数量级,说明封闭垃圾填埋场也是大气汞的潜在来源。汞释放通量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较高并在午间前后达到最大,而夜间降至最低。气相因子中光照强度与汞的释放过程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是气温、相对湿度、地温和风速。氧化态汞的光致还原作用是可能垃圾填埋场Hg0生成的主要途径,降雨初期能促进地表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85.
Congren Yang Xianlai Zeng Haodong Li Zuyuan Tian Wei Liu Wenqing Qin Jinhui Li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21,15(6):118
86.
随着我国对VOCs监测控制的持续推进,VOCs标准气体的配套应用及其管理思路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挑战。本文通过梳理我国VOCs类标准气体对涉VOCs企业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支撑的现状,指出了VOCs监测管理中对标准气体的应用要求尚待细化、已有VOCs标准气体应用不够充分、VOCs标准气体对排放标准实施的精准支撑作用不足等问题。在探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细化VOCs排放监测对标准气体应用要求、加强企业自行监测中VOCs标准气体的应用指导、加强短缺标准气体的研制与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7.
In this study,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MB) by the coupling of black carbon (BC) and TiO2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catalyst dose, sorb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dye, pH of the solutions, recycles on discoloration, and chemical oxidation demand (COD) reduction of MB were monitored to optimize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discoloration and COD conversation rate of MB obtained by the coupling process were 100% after 90?min irradiati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B-adsorption on BC followed by degradation through TiO2 photocatalysis was proved by FT–IR spectrophotometer. The BC as by-product of natural materials is a promising adsorbent for waste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8.
89.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Kow)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rption coefficients (Koc) were determined for 14 fluorinated benzene derivatives.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were developed using 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ices and quantum chemical parameters to analyz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unds. The substitution by F in benzene derivatives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Koc than on Kow. 相似文献
90.
Three metallised azo dye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iO2‐photocatalytic and photosensitised conditions in aqueous buffering solutions. The degradation follows apparent first‐order kinetics. The size and strength of intramolecular conjugation determine the light‐fastness of the investigated dyes. Compared with 1O2 produced in photosensitised process, the more powerful *OH radicals in TiCO2 photocatalytic process are highly reactive towards the investigated azo dyes. And as a result, the TiO2‐photocatalysis makes little less distinction in the degradation kinetic data of the azo dyes compared with the photosensitised degradation of the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