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3篇 |
免费 | 876篇 |
国内免费 | 225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57篇 |
废物处理 | 121篇 |
环保管理 | 460篇 |
综合类 | 4749篇 |
基础理论 | 90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651篇 |
评价与监测 | 342篇 |
社会与环境 | 416篇 |
灾害及防治 | 2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437篇 |
2021年 | 439篇 |
2020年 | 514篇 |
2019年 | 335篇 |
2018年 | 370篇 |
2017年 | 409篇 |
2016年 | 356篇 |
2015年 | 394篇 |
2014年 | 387篇 |
2013年 | 485篇 |
2012年 | 578篇 |
2011年 | 541篇 |
2010年 | 437篇 |
2009年 | 487篇 |
2008年 | 407篇 |
2007年 | 395篇 |
2006年 | 412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221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炼油厂污水处理负荷的削减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分析了某厂削减污水处理负荷的主要措施及效益,预测该厂在达到16000kt/a以上加工规模时的污水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2.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着“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作者在研究总结国外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趋势,论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创造性的提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应该创建的中国式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本文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中质旅游景区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质景区是指旅游综合质量中等的景区.开发中质景区可以增加目的地供给、优化旅游目的地结构、分流优质景区客流.以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为例,在分析该类型景区优劣势的基础上,对其在旅游项目设计、资金筹措、客源市场、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同时指出,我国中质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着资源价值评价不准确、资源破坏严重等误区,以期在旅游实践中提高中质旅游景区的开发质量. 相似文献
5.
6.
利用2020~2022年阳泉市的PM2.5监测数据、NCEP数据及对应时刻天气形势分析的气象资料,采用 HYSPLIT4 后向轨迹模式,引入多站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MS-PSCF)和轨迹密度分析法(TDA),对阳泉市PM2.5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分区域、分级别研究. 结果表明:①阳泉市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阳泉和平定,盂县相对较轻,阳泉和平定的不同污染等级天数占比及PM2.5浓度的平均值和最高值均要明显比盂县高,PM2.5分布特征与本地特殊地形密切相关. ②小风天气下不同污染等级PM2.5污染次数最多、PM2.5浓度最高;东西向区域输送对阳泉和平定PM2.5污染次数和PM2.5浓度影响明显,且偏东风贡献显著;盂县中度以上天气以本地污染源影响为主. ③中度以上污染天气生成维持的地面形势主要有4种,暖低压型(22%)、高压前部(底部)型(54%)、高压后部型(14%)和均压场型(10%),高压前部(底部)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地面形势;高空形势主要有2种,平直西风气流型(78%)和西北气流型(22%),平直西风气流型是造成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高空形势. ④MS-PSCF和TDA分析法得出的PM2.5不同污染等级的传输通道和潜在源区结果具有一致性,PM2.5主要传输通道为东北、东南和西北通道,东北和东南通道为短距离传输,是造成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路径,西北通道与西北沙尘传输通道一致,属于长距离传输;PM2.5主要的污染潜在源区位于河北中西部与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其与山东西南部交界处、山西东南部. 相似文献
7.
在连续流条件下,快速培养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颗粒污泥是实现污水高效生物脱氮处理的关键技术. 与PN/A污泥相比,亚硝化(PN)颗粒污泥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批量化培养的优点,并可作为富集厌氧氨氧化菌(AMX)的载体. 在3个完全混合流反应器(R1~R3)中,分别按照质量比3∶1、1∶1和1∶3混合接种PN/A和PN颗粒污泥,并通过设置高氨氮负荷、短水力停留时间和强水力剪切条件,成功启动了连续流自养生物脱氮工艺. 结果表明,尽管R3的启动时长较R1和R2更长,但污泥接种比并未显著影响连续流反应器在稳定状态下的脱氮性能,总氮去除负荷均可达到2.6 kg·(m3·d)-1以上. 接种的PN颗粒污泥通过提供好氧氨氧化菌种(AOB),为AMX生长供给了充足的亚硝态氮基质,充分发挥了培养PN/A颗粒污泥的前驱体作用. 由高通量测序结果可知,R1~R3中成熟颗粒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接种污泥. AOB(Nitrosomonas属)和AMX(Candidatus Kuenenia和Brocadia属)与Chloroflexi、Bacteroidetes和Chlorobi等异养菌门是驱动自养生物脱氮和维持颗粒结构稳定的关键菌群. 总之,PN与PN/A颗粒污泥的混合接种是快速启动连续流自养脱氮工艺的可行策略,对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要地介绍了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在农业生态与土地退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回顾了近20a的国际土壤微形态研究的内容与进展.在过去的20a中,土壤微形态学在概念、现象的解释、分析技术'以及应用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特别在样品脱水方法、荧光分析、图象处理及定量分析技术上得到很大的发展.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结构的关系,土壤改良对结构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利用土壤微形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根系与根际的生态过程,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过程,人为活动对土壤退化,熟化的微形态指标,以及利用微形态指标评价人为因素在现代土壤过程中的作用等,是土壤微形态研究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何报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3):320-326
长期以来,湖北省各种土地类型的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一直没有查清,土地利用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数据可供依据,利用最近的三次土地调查资料和历年的统计资料,对湖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1996年统一变更调查数据恢复重建了湖北省历年的实际耕地面积。结果表明,湖北省的实际耕地面积是统计年鉴中数字的1.4~1.5倍,但这并不意味着湖北省的耕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实际所拥有和正在利用的耕地数量和生 相似文献
10.
Liu P Zhu D Zhang H Shi X Sun H Dang 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rking, Essex : 1987)》2008,156(3):1053-1060
Improved predictions on the fate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surface environments requir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sorption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their uptake by soils. In this study, we monitored sorption of nine aromatic compounds with varying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hydrophobicity, electron-donor/acceptor ability and polarity), including tw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two chlorobenzenes, two nitroaromatic compounds, dichlobenil, carbaryl and 2,4-dichlorophenol in aqueous suspension of four surface soils of eastern China. The tested soil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respect to organic carbon (OC) content, black carbon content, mineralogy, morphology and size fraction to assess the role of the diverse soil characteristics in sorp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not only the solute hydrophobicity and the OC content of soil are important to the reten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but also the solut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 soil na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