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79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流CO2与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锋  袁兴中  陈槐  何奕忻  罗珍  刘恋  何宗苡 《环境科学》2017,38(12):5352-5366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2.
预处理-水解酸化-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钦濂  孟建平  周欣 《环境工程》2005,23(3):32-34
常州某染织有限公司采用预处理 水解酸化 AO工艺处理棉布、棉纱印染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且适应多种水质的处理。出水水质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996 )中的一级标准,废水处理站的运行成本为1 85 1元t。  相似文献   
53.
介绍了电极法测定废水中氨氮的原理以及电极法测定炼油废水中氨氮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干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4.
考察了基质类型及季节变化对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基质类型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的去除效果有显著影响,煤渣基质比组合基质更利于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季节不同,人工湿地氮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平均去除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相似文献   
55.
The activities of CeO2 nanocube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tested for catalytic oxidation of o-xylene. Using CeO2 nanocubes as catalysts, complet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o-xylene was achieved below 210℃. The CeO2 nano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BET,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From the TEM images, all Ce02 nanocubes displayed cubic morphology irrespective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The HRTEM images revealed that these nanocubes were enclosed by reactive {001}plane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trinsically catalytic property of o-xylene oxidation. The higher activity of Ce02 nanocubes calcined at 550℃ than those calcined at above 550℃ was attributed to their smaller crystallite size and larger surface area. The influence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also studied, which found that a higher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necessary for complet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o-xylene at higher weight hourly space velocity (WHSV) and o-xylene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56.
以蒽醌类染料活性艳蓝KN-R(以下简称KN-R)为对象,以TiO2为光催化剂,实验了不同波段紫外光条件下KN-R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365 nm和254 nm两种波段对于KN-R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均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但是通过对比各初始浓度下活性艳红KN-R的反应速率常数(Kapp)可以发现,在相同紫外灯功率下,短波辐射下的Kapp平均为长波辐射下Kapp的3倍,说明短波紫外更有利于活性艳蓝KN-R的降解。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的性质、火灾特点以及液化石油气钢瓶、液化石油气储罐的灭火抢险技术。  相似文献   
58.
蛭石吸附及解吸锌离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蛭石对锌离子的吸附解吸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对锌离子吸附解吸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蛭石对Zn^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在8h左右接近平衡。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增加,蛭石的吸附量也在逐渐增加,当锌离子浓度达到400mg/L时,吸附量趋于平稳。在完成吸附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过滤和取上清液的方法解吸,实验证明静置平衡后,取出上清液50ml,再加入50ml解吸剂的方法解吸效果较好;解吸时间在0h到12h,蛭石的解吸量呈现递增的趋势,且达到1.070mg/g;在12h到48h内,解吸量基本没有增加,其中在24h时达到最大解吸量1.074mg/g。不同的解吸剂对蛭石解吸锌离子影响效果不同:蒸馏水不能使锌离子解吸;K^+的影响作用相对于Na^+更明显,随着两种阳离子浓度的增加,蛭石的解吸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污水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对于传统采样监测的优势,并就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实例和取得的明显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0.
A novel silica catalyst was synthesized by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EISA) method and tested for the catalytic selective hydrolysis of cellulose to glucose. This silica catalyst exhibited a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other oxides prepared by the same method, such as ZrO2, TiO2, and Al2O3. Using silica as a catalyst, cellulose was selectively hydrolyzed into glucose with a glucose yield as high as 50%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without hydrogen gas. The silica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by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ammonia (NH3-TPD)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indicated that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strong acidity and a suitable pore diameter of the silica catalys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its high activity. In addition, the catalyst was recyclable and showed excellent stability during the recycle catalytic ru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