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47篇 |
免费 | 611篇 |
国内免费 | 125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22篇 |
废物处理 | 85篇 |
环保管理 | 425篇 |
综合类 | 3025篇 |
基础理论 | 568篇 |
污染及防治 | 296篇 |
评价与监测 | 319篇 |
社会与环境 | 296篇 |
灾害及防治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85篇 |
2020年 | 321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221篇 |
2017年 | 224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60篇 |
2011年 | 319篇 |
2010年 | 370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326篇 |
2006年 | 326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19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Cd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变异规律,以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14 421件表层土壤,综合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半方差函数与克里金插值等方法,揭示土壤Cd含量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方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Cd含量的影响及其主控因子. 结果表明:①贵阳市喀斯特表层土壤ω(Cd)范围介于0.03~1.36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440 mg·kg-1,分别为贵州省土壤Cd背景值和中国土壤Cd背景值的1.77倍和5.95倍;土壤Cd超标率为30%,是我国土壤Cd超标率(7%)的4.29倍. ②土壤Cd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局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而局部区域上东北和西南地区表现为热点区,北部为冷点区;土壤Cd含量的块金系数为10.37%,表明土壤Cd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 ③空间分布上,土壤Cd呈现不同的累积趋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花溪区和南明区等区域部分块状土壤ω(Cd)小于0.3 mg·kg-1;土壤ω(Cd)介于0.3~0.6 mg·kg-1分布面积最广,白云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和云岩区土壤Cd整体上介于这一含量范围;土壤ω(Cd)介于0.6~0.9 mg·kg-1集中分布于清镇市西南部、花溪区南部以及开阳县北部,而土壤ω(Cd)介于0.9~1.2 mg·kg-1主要聚集在清镇市西南部;土壤ω(Cd)极值( > 1.2 mg·kg-1)多分布于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和花溪区等地区. ④方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Cd空间分异影响显著,但对土壤Cd含量的解释力具有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地层(0.176 5) > 土壤类型(0.0260) > 有机质(0.0251) > 海拔(0.0105) > 母岩(0.0073) > 土地利用(0.0064) > pH(0.001 3),并且地层与任意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均最大,因此地层是影响土壤Cd含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Cu2+或表面活性剂AE对黄鳝肝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Cu^2 或表面活性剂AE(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黄鳝肝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观察发现,在ρ(Cu^2 )=4.5mg/L的污染环境中,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染色质凝集,内质网囊泡化,细胞质中出现较多的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ρ(AE)=4.0mg/L的表面活性剂污染下,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内质网呈线状,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体积大、数量多,部分细胞质解体,细胞中出现空腔甚至死亡.图版1参10 相似文献
3.
车载电子电器设备的温度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O16750《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系列国家标准转化已进入报批阶段。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气候负荷》引用IEC 60068-2-14规定的试验N:温度变化(GB/T2423.22)中的试验Na: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和试验Nb:按规定温度变化速率的温度变化试验。2009年1月,IEC对60068-2-14进行了技术性改版。将IEC 60068-2-33《温度变化导则》(GB/T2424.13)的内容并入;对试验及温度变化容差的描述和要求、编辑和插图都做了修改和修订。等同采标的GB/T2423.22的改版修订工作已在进行,估计2010年稍晚就可以发布。这里就当前国际标准和将发布等同国标的试验方法对车载电子电器设备的温度变化试验进行描述,同时对试验要素和及其应用要素作一些介绍。ISO16750《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系列国家标准转化已进入报批阶段。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气候负荷》引用IEC 60068-2-14规定的试验N:温度变化(GB/T2423.22)中的试验Na: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和试验Nb:按规定温度变化速率的温度变化试验。2009年1月,IEC对60068-2-14进行了技术性改版。将IEC 60068-2-33《温度变化导则》(GB/T2424.13)的内容并入;对试验及温度变化容差的描述和要求、编辑和插图都做了修改和修订。等同采标的GB/T2423.22的改版修订工作已在进行,估计2010年稍晚就可以发布。这里就当前国际标准和将发布等同国标的试验方法对车载电子电器设备的温度变化试验进行描述,同时对试验要素和及其应用要素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
鸡粪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铜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鸡粪为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铜锌进行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水溶性、氢氧化钠溶性、氢氧化钠-焦磷酸钠混合液溶性)浓度的动态变化、受锌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有效铜的关系.结果表明,粪肥原样H2O-Cu(水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占其全铜量的10.97%,在腐解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随着粪肥中添加铜量的增加(1:1、2:1、3:1处理),H2O-Cu占其全铜的比例相应减少了(平均分别占其全铜的比例的7.10%、5.18%和3.74%);H2O-Cu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腐解的后期(45、60d),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会降低H2O-Cu含量.腐解初期粪肥原样NaOH浸提腐殖质-铜(NaOH-Cu)占其全铜量的70.87%,随腐解进行其比例大幅度下降;NaOH-Cu占其全铜的比例随着加入铜的增大而有所下降,分别为55.59%、46.04%和38.08%,且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对NaOH-Cu含量变化影响较小.粪肥原样中NaOH-Na4P2O7提取腐殖质结合态铜(NaOH-Na4P2O7-Cu)占其全铜量的24.29%,随腐解过程呈增加趋势,NaOH-Na4P2O7-Cu量随着加入铜量的增加而增加,占其全铜比例的15%~25%;粪肥中锌含量增加对NaOH-Na4P2O7-Cu有促进作用.粪肥添加铜锌后,3种浸提剂提取的可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有55%~80%分配在NaOH的溶液中,10%~30%分配在NaOH-Na4P2O7碱性混合液中,0~10%在水溶液中;随加入铜含量和锌含量的增加,NaOH-Na4P2O7-Cu平均分配比(占3种町浸提性腐殖质-Cu的比例)增加,NaOH-Cu和H2O-Cu的分配比减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2O-Cu、NaOH-Cu和NaOH-Na4P2O7-Cu之间显著正相关,它们与有效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5.
累托石对水中染料碱性桃红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累托石作为水中碱性桃红的吸附剂.考察了振荡时间、pH值、累托石用量、碱性桃红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对吸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数学模拟.结果表明,振荡时间、累托石用量、碱性桃红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有重要影响.对于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碱性桃红水溶液,最适宜吸附条件为:振荡时间30 min,累托石用量200 mg/100 mL,pH值为6.累托石对水中碱性桃红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等温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模式较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规律可用Bangham公式模拟. 相似文献
6.
7.
A+OSA活性污泥工艺剩余污泥减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自动热量计对Anoxic (A) + oxic-settling-anaerobic(OSA)系统解偶联池进出污泥进行热值分析,以考察污泥量变动与能值变动的相互关系;通过解偶联池参数调整,了解污泥减量趋势,结合能量和物质平衡与常规水质指标测试,推测减量途径和特性.结果表明,解偶联池水力停留时间为5.56、 7.14和9 h时,整个系统污泥减量分别为1.236、 0.771和0.599 g/d.进出解偶联池的污泥含能水平发生了变化,随停留时间增加出流污泥的单位热值有高于进流污泥单位热值的趋势:5.56 h时,进出水热值没有显著差异;7.14 h时,进出水热值差值在99~113 J/g之间;9 h时,差值在191~329 J/g之间.解偶联池发生了污泥的衰减,停留时间延长,衰减程度越高.A+OSA系统污泥减量是解偶联池污泥衰减与AO主体反应区污泥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氟辛烷磺酸(PFOS)经口染毒对C57BL/6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每天一次经口灌胃染毒的方法,探讨了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经口重复剂量染毒对C57BL/6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CIM+和CD8+的影响.选择雄性C57BL/6小鼠24只,实验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5、10、20mg·kg-1(bw).每天一次经口灌胃染毒12d后,制备脾脏T淋巴细胞悬液,经特异性荧光标记的CD3(FITC)、CIM(PE)、CD8(PERCP)单克隆抗体作用后,采用FACS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百分数.结果表明,10 mg·kg-1(bw)和20 mg·kg-1(bW)PFOS染毒组小鼠体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 mg·kg-1(bw)PFOS染毒组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FOS染毒20mg·kg-1(bw)实验组CD3+CD4+与CD3+CD8+T细胞的绝对计数和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果显示,PFOS暴露可降低小鼠免疫器官中CD4+、CD8+T细胞的含量,表明PFOS可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3,4-二氯苯胺与取代芳烃联合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取代芳烃及其混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急性毒性,得到17种单一化合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22组混合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3,4-二氯苯胺与胺类化合物的联合效应以简单相加或部分相加作用为主,而3,4-二氯苯胺与酚类化合物的联合效应则多表现为协同作用.以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lgP)和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为结构描述符,分别建立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所得模型对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和反应性化合物的毒性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不仅能预测3,4-二氯苯胺与取代芳烃不同配比的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也能预测三元和四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玉米浸泡液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泡液(玉米浸泡液)作为接种液和基质,利用“三合一”膜电极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试验,采用在线监测电压和废水分析方法对产电功率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进行测定,探讨高COD、高氨氮有机废水产电及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过94 d(1个周期)的连续运行(固定外电阻为1 000 Ω),17 d时输出电压达到最大(525.0 mV),稳定期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9.6 mW/m2,此时电池相应的电流密度为440.2 mA/m2,内阻约为350 Ω,开路电压619.5 mV;但燃料电池电子利用效率较低(库仑效率为1.6%);1个周期结束时浸泡液的COD去除率达到51.6%,氨氮去除率25.8%.本试验利用玉米浸泡液成功获得电能,同时对浸泡液有效地进行了处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