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8篇
  免费   979篇
  国内免费   4158篇
安全科学   1217篇
废物处理   600篇
环保管理   929篇
综合类   7047篇
基础理论   1757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004篇
评价与监测   574篇
社会与环境   539篇
灾害及防治   496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41篇
  2022年   673篇
  2021年   648篇
  2020年   642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544篇
  2017年   675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726篇
  2014年   921篇
  2013年   1155篇
  2012年   1086篇
  2011年   1035篇
  2010年   848篇
  2009年   764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229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31.
杨丽芳  张志凌  徐晓军 《环境工程》2006,24(5):38-41,44
介绍楚雄德胜钢铁公司19·6m2烧结机尾除尘系统改造工程中使用三电极电除尘器的工艺及有关设计技术问题,并根据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选择恰当的情况下,三电极电除尘器对烧结烟气有较好的除尘效果,这些经验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供烧结机尾除尘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32.
防渗材料在日本垃圾填埋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四法  杨杨 《环境工程》2006,24(6):68-70
介绍了日本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构造和防渗材料的分类,以及近年日本各种防渗材料的使用情况。同时作者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构造。  相似文献   
733.
中温和高温厌氧生物产氢反应器连续运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2个厌氧生物产氢反应器分别在中温(37℃)和高温(55℃)下连续运行.以河底沉积物接种,葡萄糖为基质,在CSTR中成功实现了连续中温厌氧产氢,最高产氢量达8.6L/(L·d),基质产氢摩尔比(H2/葡萄糖)为1.98.以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接种,蔗糖为基质,在UASB反应器中成功实现了连续高温厌氧产氢过程,最高产氢量达6.8L/(L·d),基质产氢摩尔比(H2/蔗糖)为3.6.在高温UASB反应器中培养获得了灰白色的产氢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0.8~1.2mm,沉速为30~40m/h,电镜观察发现其表层生长大量杆状细菌.对2种产氢污泥的总DNA进行提取和纯化,通过PCR扩增和DGGE分析,发现高温和中温厌氧产氢污泥中的大部分真细菌种类相同,但各自的优势菌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34.
不同氮源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水族箱微宇宙研究了2种氮源水体中不同曝气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使用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作为氮源,每种氮源水体分别设置不曝气、连续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4个处理.结果显示:试验初期以NH4+-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中藻类生长明显好于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水体.试验后期则以NO3--N为主要氮源的藻类生长情况更好.连续曝气对于2种氮源水体中藻类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昼间曝气对2种氮源的藻类生长影响不大;而夜间曝气对藻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NH4+-N含量较高的水体中蓝藻容易成为优势种,而NO3--N含量高的水体中则以绿藻为主.不同曝气条件下藻类优势种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35.
水中本底成分对催化臭氧化分解微量硝基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志忠  赵雷  马军 《环境科学》2006,27(2):285-289
考察了水中本底成分对催化臭氧化分解水中微量硝基苯的影响规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臭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和臭氧/改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工艺在自来水中比蒸馏水中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90%、2.47%和5.12%.单独臭氧氧化对硝基苯的分解效率随着镁离子浓度的升高(0~8 mg.L-1)而增加了6.25%,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臭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和臭氧/改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对硝基苯的降解效率随着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却降低了11.41%和17.64%;单独臭氧氧化、臭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和臭氧/改性蜂窝陶瓷催化氧化在氯离子浓度增加(0~40 mg.L-1)的情况下对硝基苯的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42%、9.38%和12.24%;低浓度的腐殖酸促进了硝基苯的降解,高浓度的腐殖酸抑制了硝基苯的降解.实验还研究了臭氧投加量和硝基苯初始浓度对硝基苯降解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6.
某市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某市管网水中铁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管垢向管网水中释放出的铁是管网水中铁超标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发现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管垢的主要化学组分为铁.在给水管网中,管网水的溶解氧和余氯浓度低时,对应的管网水中铁释放现象严重,其原因是还原条件使管垢表面的致密钝化层被破坏,造成二价铁的大量释放.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给水管网中铁释放和“红水”现象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3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刘瑞民  丁晓雯  杨志峰  沈珍瑶  伍星  刘芳 《环境科学》2006,27(12):2407-2414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空间模拟和负荷估算.模拟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域损失的前提下,由于土地利用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负荷TN总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123万t下降至2000年的116万t,基本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由土地利用造成的TP的变化趋势与TN基本相同,从70年代的3.7万t下降到2000年的3.5万t左右.就省份、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系而言,四川省、种植用地和草地以及金沙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对长江上游的非点源污染贡献较大.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强度上,重庆市和嘉陵江水系单位面积负荷最高,是今后应重点治理的地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对长江上游这样的超大尺度空间的非点源污染进行较好的空间模拟.  相似文献   
738.
开放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与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介绍了其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技术,采用开放源的动力学经验公式测算S市粉煤灰场、原煤堆场、土堆、沙石料堆4类开放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起动风速及扩散距离,并利用箱模型(A值)和源解析(化学质量平衡法,CMB)模型测算开放源的区域年均起尘量及其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贡献值.结果表明:开放源排放的颗粒物易升腾而且影响面积很大;S市区开放源类排放的小于100 μm的颗粒物约22.2×104 t/a,小于10 μm的颗粒物约15.8×104 t/a;开放源对环境空气中TSP的贡献值约370 μg/m3,质量浓度分担率达60%,对PM10的贡献值约263 μg/m3,分担率达64%.   相似文献   
739.
水环境退化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环境退化较难以市场价格方式体现,是绿色GDP核算的一大难点.分析了影响水环境退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环境退化的计量模型,并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水资源供需矛盾、降水补给变异特征和水质状况纳入模型中,采用不同参数进行描述,以保证模型的逻辑完备性和计算的简洁性.在湖州市绿色GDP核算过程中,采用该模型分别计算各县区2001-2004年水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与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状况相符,准确反映了湖州市水环境退化的实际状况.结果表明,水环境退化的经济损失,除水污染程度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降水补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0.
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2002-2004年发生在中国内地12个主要城市的435起非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发现:(1)危险化学品事故总体呈进一步发展趋势;(2)处于城市生活区的化工企业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对城市的影响最大;(3)危险化学品在运输阶段,发生事故的比例最高;(4)民用燃气是造成使用阶段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危险源,而人为失误和违规操作是民用燃气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主要原因.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