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3篇 |
免费 | 1303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0篇 |
废物处理 | 200篇 |
环保管理 | 410篇 |
综合类 | 2455篇 |
基础理论 | 870篇 |
污染及防治 | 1290篇 |
评价与监测 | 280篇 |
社会与环境 | 181篇 |
灾害及防治 | 1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56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203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238篇 |
2016年 | 245篇 |
2015年 | 231篇 |
2014年 | 304篇 |
2013年 | 427篇 |
2012年 | 365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317篇 |
2008年 | 299篇 |
2007年 | 271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189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4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对白洋淀水体和沉积物中喹诺酮类(Quinolones,QNs)抗生素进行检测,并研究其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白洋淀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和氟甲喹(Flumequine,FLU)的检出率最高(100%),其次为马波沙星(Marbofloxacin,MAR)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FLE)(≥60%),其余QNs的检出率较低(≤35%);②白洋淀水体和沉积物中QNs抗生素浓度范围分别为153.39~1550.07 ng·L~(-1)和10.22~381.85 ng·g~(-1),水体中QNs在S1处浓度最高,S4处最低,沉积物中QNs在S2处浓度最高;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Secchi depth,S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硝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沉积物氨氮(Ammonia nitrogen,NH_3-Ns)和沉积物总氮(TNs)与QNs相关性显著,其中,SD、TP和NH_3-Ns与部分QNs(MAR、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和FLE)显著相关(p0.01),表明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对QNs的贡献较大;④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QNs总体处于中低风险水平,其中,ENR处于中高风险水平,其余QNs处于低风险水平;就空间分布而言,除S1和S9为高风险区外,其余各点为中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592.
为评估农药对寄生类自然天敌昆虫的安全性,选择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 et Wu)作为受试生物,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2种除草剂、2种杀菌剂对其致死效应,并根据田间推荐剂量计算暴露量,采用风险商值HQ对杀虫剂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3种杀虫剂均具明显毒性作用,其中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呋虫胺对管氏肿腿蜂的24 h半致死量(24 h-LR50)分别为5.11、2.92和0.06 g a.i.·ha-1,农田内风险商值分别为60.23、16.64和3 105。除草剂和杀菌剂在3倍最大田间推荐剂量作用下,24 h管氏肿腿蜂死亡率均小于50%。上述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用量下,3种杀虫剂对管氏肿腿蜂的初级风险评价为存在高风险,建议进一步开展高级阶段风险评估或者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除草剂和杀菌剂对管氏肿腿蜂的风险可接受。 相似文献
593.
一株贫营养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及脱氮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并优化菌剂应用于微污染水源水体修复的机制和条件,主要针对水库沉积物内筛选出的贫营养好氧反硝化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及脱氮特性研究,考察菌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脱氮效果,明确了该菌株的最适宜生长条件,并基于水库水体中贫营养条件对菌株进行水源水库原水的驯化培养试验研究,以期实现该菌株对微污染水源水库原水中氮源污染物的脱除,为原位投菌技术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微污染水源水库沉积物中驯化筛分出一株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14,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和Biolog GenⅢ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鉴定为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在好氧条件下,菌株细胞内表达反硝化功能基因napA,以NO3-为唯一氮源进行反硝化作用时,36 h时NO3-去除率为78.89%。以NH4+为唯一氮源时,48 h NH4+去除率为95.25%,TN去除率达80.42%,TOC去除率达98.30%,表明该菌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特性。在改变环境条件过程中,该菌株在以乙酸钠为碳源,温度为30℃,C/N为12,pH为7,接种量为10%时,NO3-去除率最高为86.62%,并且在10℃下脱氮率达到40.18%。在水源水库原水脱氮实验中,接种处理TN去除率为50.95%,NO3-去除率为80.25%。结果表明,菌株A14在微污染水源水体菌剂脱氮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94.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的静态降解实验及其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治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T菌在pH值为5.0~10.0时对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均具有降解能力,且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0;在实验条件(t=10℃,pH=7.5)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达到31.08%;同时环境因素也随着AT菌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其中,DO、pH随AT菌作用加强而其值减小.另外,设计了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并且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下降60.54%.清水冲洗10d的渗透性恢复率为48.96%,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95.
SO2 measurements made in recent years at sites in Beij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surface SO2 at different types of sites in Northern China. The overall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SO2 are (16.8 ± 13.1) ppb, (14.8 ± 9.4) ppb, and (7.5 ± 4.0) ppb at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Beijing urban area), Gucheng (GCH, relatively polluted rural area, 110 km to the southwest of Beijing urban area), and Shangdianzi (SDZ, clean background area, 100 km to the northeast of Beijing urban area), respectively. The SO2 levels in winter (heating season) are 4-6 folds higher than those in summer. There are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the daily means of SO2 at different sites, indica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O2 pollution. Diurnal patterns of surface SO2 at all sites have a common feature with a daytime peak, 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ownward mixing and/or the advection transport of SO2-richer air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2 at CMA and GCH show highly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s (-4.4 ppb/yr for CMA and -2.4 ppb/yr for GCH), while a less significant trend (-0.3 ppb/yr) is identified in the data from SDZ,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 of SDZ as a regional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ite in North China. The SO2 concentrations of all three sites show a significant decrease from period before to after the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uggesting that the SO2 pollution control has long-term effectiveness and benefits. In the post-Olympics period,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SO2 at CMA, GCH, and SDZ are (14.3 ± 11.0) ppb, (12.1 ± 7.7) ppb, and (7.5 ± 4.0) ppb, respectively, with reductions of 26%, 36%, and 1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levels before. Detaile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were not the dominant factors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O2 between the pre-Olympics and post-Olympics periods. By extracting the data being more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reduction of up to 40% for SO2 in polluted areas and a reduction of 20% for regional SO2 are obtained for the effect of control measures implemented for the Olympic Games. 相似文献
596.
为检测海洋中环境激素及芳烃类化合物对端足类生物的污染危害,实验选择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其在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三种有机污染物暴露下的96 h急性致死毒性效应和7 d慢性DNA损伤毒性效应。计算获得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0、465、25 000μg·L-1,三种有机污染物对河蜾蠃蜚的毒性强弱顺序为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运用碱解旋法检测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DNA损伤的程度,计算得到7 d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0、256、11 000μg·L-1。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加大,引起河蜾蠃蜚DNA损伤程度的不断增加,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97.
598.
以浸渍法制备的新型纳米Fe3O4/Ce O2为催化剂,3,4-二氯三氟甲苯(3,4-DCBTE)为目标污染物,在Fe3O4/Ce O2-H2O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中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进行研究,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和温度、p H、H2O2投加量等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纳米Fe3O4/Ce O2作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3,4-二氯三氟甲苯的处理效果极佳;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Fe3O4/Ce O2的催化效果不断提高;在偏酸性环境中,p H越低催化效果越好,p H=2时反应去除效率可达96.67%;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加,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效率先提高后降低,投加量为15 mg·L-1时去除效果最好可达99.47%;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同样出现了处理效果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投加量为0.5 g·L-1时催化效果最好可达99.64%.在以纳米Fe3O4/Ce O2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中,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所需活化能较低只需30.26 k J·mol-1. 相似文献
599.
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污水监测的要求,通过积累大量验收监测质量检查的实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个项目为例,建立了质控数据的评价方法,并确定了现场平行样偏差指标的限値。 相似文献
600.
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对上海市某有机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原地修复进行研究,通过持续监测药剂注入前后电阻率的改变来推断药剂和污染物的扩散路径。结果表明,药剂扩散的影响半径介于2 m~4 m之间;其影响深度根据注药点和土壤渗透性差异而有所不同,在16 m处注药的影响深度大于监测深度20 m,ERT技术在监控原位注入修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