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729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62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01.
选用普里米酮(primidone, PRM)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对PRM的降解效能及反应机理,分别考察了pH、水体常见阴离子(Cl${{\rm{HCO}}_3^{-} }$${{\rm{NO}}_3^{-} }$)和出水有机物(effluent organic matter, EfOM)对PRM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PRM在类Fenton体系中的削减情况;同时,根据溶液总有机碳(TOC)的矿化、芳香性中间产物和小分子有机酸的生成,阐明了在紫外/氯体系中PRM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PRM初始浓度为5 μmol·L−1、自由氯浓度为70 μmol·L−1、溶液pH为7时,反应10 min后,PRM的去除率为84%,ClO·对PRM的削减起主导作用,其次为·OH,而Cl2·对PRM无氧化作用。当pH为6.2时污染物降解效果最佳。在一定范围内,Cl几乎不影响PRM的降解,${{\rm{HCO}}_3^{-} }$因捕获自由基表现为抑制作用,${{\rm{NO}}_3^{-} }$因光解产生更多·OH进而加快PRM的分解。当Fe3+浓度为50 μmol·L−1时,PRM降解速率达到最大值0.84 min−1。2种EfOM的引入对PRM降解产生抑制作用,且憎水性EfOM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TOC矿化实验和降解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紫外/氯体系对PRM有一定的矿化作用且PRM首先通过连续的羟基化作用转化为苯甲酸等物质,同时母体化合物和中间体还可继续被氧化为小分子有机酸。PRM中的氮元素最终以${{\rm{NO}}_2^{-} }$${{\rm{NH}}_4^{+} }$的形式存在,且在各种活性自由基的作用下${{\rm{NH}}_4^{+} }$可转化为${{\rm{NO}}_2^{-} }$。  相似文献   
802.
为提高废加氢催化剂钠化焙烧-水浸分离工艺回收有价金属的效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废加氢催化剂钠化焙烧-水浸工艺条件,探讨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碳酸钠添加量、浸出温度和液固比对Mo、Al浸出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同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 (TG-DSC) 和X射线衍射法 (XRD) 分析了废催化剂预处理与钠化焙烧过程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预处理温度为400~500 ℃。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钼与铝结合生成Al2(MoO4)3;Al2(MoO4)3可参与钠化反应。在钠化焙烧温度为950 ℃、焙烧时间为2 h、碳酸钠与废加氢催化剂质量比为1.1∶1、浸出液固比为6:1、浸出温度为70 ℃的条件下,Mo的浸出率可达98%以上、Al的浸出率可达94%以上。当碳酸钠添加量较少时,未参与钠化反应的Mo和Al会结合生成Al2(MoO4)3,从而造成Mo、Al浸出率降低。Mo、Al发生钠化反应的温度在700~1000 ℃之间;当焙烧温度为700 ℃时,钠化反应未大量发生;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钠化反应大量发生,至950 ℃时钠化反应最充分。本研究结果可为废加氢催化剂钠化焙烧-水浸分离回收有价金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3.
借助湖泊系统模拟可定量地追踪滇池水质的变化过程,而模型输入水质参数和边界条件对机理模型的结果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参数或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敏感性影响,缺乏兼顾模型内部方程参数与外部输入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其相对大小.以滇池为例,通过对其构建的IWIND水质模型中的90个水体参数、83个底泥参数、6个气象边界条件、51个河流输入边界条件进行联合采样,计算叶绿素a、总氮、总磷、氨氮以及溶解氧5种指标的对数纳什系数(现状为基线),并进行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获得滇池的敏感性参数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两大类输入数据的全局敏感性,气象边界条件敏感性最大,其次是水体参数、底泥参数,河流输入边界条件敏感性最小.其中气象敏感边界条件是风速、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辐射且风速敏感性最大,水体敏感水质参数主要是藻类代谢及生长过程、碳循环碳矿化过程、氧循环复氧过程与温度相关的参数(KTG2d、TRc;KTMNL;KTR),惰性颗粒态有机物沉降速率(WSrp).底泥敏感参数主要是第二层泥沙浓度(rM2)、底泥中有机碳降解过程中温度相关系数(ThKC1)、惰性颗粒态有机碳转...  相似文献   
804.
藻类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彦景 《四川环境》2008,27(5):99-102
藻类固定化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既可很好地处理含N、P、重金属、有机物的废水,又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对该领域的特.最、研究现状及其前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05.
以某电厂冷却塔循环冷却水为处理对象,利用电絮凝法,以铝板为牺牲阳极去除水中的Ca2+和Mg2+,分别考察了电絮凝过程中不同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溶液初始pH、阳极极板数量对总硬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电流密度、延长电解时间有利于Ca2+和Mg2+的去除;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电解时间为90 min时,Ca2+和Mg2+去除率分别达到93.5%和95.8%,总硬度去除率为94.6%;相对于酸性和中性条件,碱性条件更有利于Ca2+和Mg2+的去除,当初始pH为10时,Ca2+和Mg2+去除率分别达到85.4%和97.7%,总硬度去除率为93.5%;随极板数量的增加,Ca2+和总硬度去除率均有所提高;投加Na2CO3有利于Ca2+和总硬度的去除。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电絮凝过程中总硬度的去除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6.
实现赤潮预警对于减轻海洋环境灾害、避免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渔业重大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水文监测数据海量却难以实现实时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特别是难以利用传统监测手段实现对危害更大的赤潮的精准实时预测这一显著问题,提出利用浮标数据作为依据,借助机器学习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方面的优势,建立一种新颖的双重递进式赤潮预警机制的方法。首先,通过相关算法分析历史数据,以确认赤潮初步预警阈值;其次,对叶绿素a、pH、溶解氧等重要监测指标的当前和阶段性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判断是否达到预警触发条件;然后,进一步联合分类、回归、聚类、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相关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最后,通过这种递进式的机制对短期内是否会发生赤潮作出判断,以实现赤潮自动化预警预报。在此基础上,利用宁波梅山湾实际监测数据,证实了该方法在赤潮实时自动化预警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7.
主要针对运行在恶劣工况条件下的电机定子清洗的方法进行探讨。通过采用恒温浸泡式清洗工艺对定子线圈的油污灰尘进行清洗,有效解决了定子线圈清洗的难题。  相似文献   
808.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朱晓华  毛建明 《灾害学》2000,15(2):7-10
在概述自组织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分形理论在灾害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应用 ,初步揭示出了旱涝等灾害发生的自组织性质 ,并对进行灾害自组织性质研究的意义与方向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09.
810.
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施用5 a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明确生物炭施用下土壤的固碳潜力,为桉树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的土壤改良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7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中长期定位试验,以桉树人工林废弃枝条为原料,在500℃条件下厌氧制备生物炭,选取CK (0%)、T1(0.5%)、T2(1.0%)、T3(2%)、T4(4%)和T5(6%)这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 a后测定不同处理下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在T4或T5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01.62%、67.46%、143.03%、164.78%、110.88%和41.73%.②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各生物炭处理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在0~10、10~20、20~30 cm土层的增幅分别为41.41%~140.63%、9.26%~87.04%、-19.54%~106.90%和15.32%~78.99%、15.72%~75.25%、89.49%~148.64%.0~3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亦呈现增大的趋势,土壤碳库中以较稳定的重组有机碳为主.③土壤有机碳、碳储量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总体上,生物炭施用5 a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碳组分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土壤稳定性碳库,生物炭施用是提升桉树林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