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8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360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目前,我国已有43个县、市入选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随着农村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总结不同试点地区在技术路径、实施方案、推进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及其他地区未来清洁取暖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20年3月26日召开的北方农村清洁取暖经验交流会上所介绍的8个专题报告,从清洁取暖整体进展、典型案例经验分享、企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文中所提到的5个典型区域性案例都能依据本地资源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因地制宜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清洁取暖模式,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实施路径,并结合企业的力量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方案和运营模式,为清洁取暖注入新的资金动力,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对清洁取暖的参与度,也有效改善了农户的室内热舒适性、空气质量和居住水平,提升了农户满意度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32.
近几年北方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技术种类繁多,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及时总结并合理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各地区科学合理地选择后续清洁取暖技术路径,确保清洁取暖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长期实效都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调研、实测和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燃气热水锅炉、生物质颗粒取暖炉、蓄热式电暖气、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太阳能集热器+低温空气源热泵热水机耦合系统共计6种典型方案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同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用户使用特性等总结出不同技术方案的适用性。综合来看,生物质颗粒取暖炉及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在经济性上具有显著优势,且更加适用于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清洁取暖技术路径的制定、节能技术的开发及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在充分考虑地区发展水平、空气质量要求、群众取暖需求、能源供应条件和潜力等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3.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进行生态市建设,本文就辉河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需要采取的措施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4.
应用模糊数学评价南充市大气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选用SO2、PM10、NO2、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计算污染因子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对南充市各个城区,以及南充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为:南充市各个城区以及南克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均在安全级水平(三级),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对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讨论,认为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更为客观准确,提出了大气污染的区域性、整体性的特点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5.
试验采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测试技术,通过分析鳝鱼外周血细胞的核异常率和微核率,研究多氯代甲烷的遗传毒性和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①96 h后,质量浓度为3 mg·L-,30 mg·L-1和300 mg·L-1的CCl4和CHCl3污染所产生的核异常率分别为:5.38%和4.26%,9.62%和6.50%,12.18%和9.54%,表明CCl4对细胞异常率的影响大于CHCl3对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②96 h后,质量浓度为3 mg·L-1,30 mg·L-1和300 mg·L-1的CCl4和CHCl3污染所产生的微核率分别为:0.64%和0.40%,0.94%和0.55%,1.31%和0.95%,说明CCl4对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大于CHCl3对细胞核微核率的影响.表明用微核测试的方法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体危害的程度是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6.
在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和丙烯酰胺单体共聚反应中,引入经过油酸改性的Fe_3O_4颗粒,合成一种新型阳离子复合磁絮凝剂CMF。FTIR,XRD,TG和SEM分析表明,Fe_3O_4以磁核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CMF中,且CMF中含有DMDAAC和AM特征官能团,有机物质量分数为62%。在高岭土模拟废水的混凝沉淀试验中,使用CMF作为絮凝剂相对于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在较短的沉淀时间内取得了较高的浊度去除率。  相似文献   
137.
为舟山潮差带海相沉积物固结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海相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并测试了海相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还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海相沉物的矿物组成。结果表明:海相沉积物含水率高、初始孔隙比大、呈流塑状,为低液限粉质黏土;活性指数为12.4,属于活动黏性土,矿物的亲水性较好;全盐含量高达9~11.2 g/kg,阳离子交换能力不强,有机质含量(5.82~12.7 g/kg)较高;pH 值为7.35~8.36,呈弱碱性,加上孔隙水中K+ ,Na+ ,Ca2+ ,Mg2+ 的存在,使得高岭石常不稳定,有向伊利石、蒙脱石或绿泥石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8.
对中国目前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止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共292种,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μg/L.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 > 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需注意的是,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相似文献   
139.
为探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技术,以农林秸秆生物质发电后的废料制成的生物质基材为填料,考察填料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处理效果,并借助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RR)中的悬浮填料,多孔生物质基材中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多孔生物质基材能够深度净化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对MBBR出水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0.9%、19.0%、7.1%和10.5%。此外,由于多孔生物质基材的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高于MBBR,其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反硝化相关菌属占优势(24.2%),并含有一定比例的聚磷菌(4.6%)和自养硝化菌(1.3%),因此多孔生物质基材更利于脱氮除磷等功能菌群的富集和生长,可对污水的强化处理起关键作用。该结果可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过程中强化脱氮除磷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依据和参数。  相似文献   
140.
单威  王燕  郑凯凯  李激 《环境工程》2020,38(7):32-37,24
废水中含有浓度高、成分复杂的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是目前许多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高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新一轮提标改造中遇到的难题。以太湖流域4座进水含高比例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解酸化及多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对于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且添加填料能够起到促进效果;混凝沉淀、膜过滤两种深度处理技术对于可溶解性难降解COD的去除率仅为30%~35%;臭氧氧化技术对于部分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的矿化能力较差,因此其受进水中有机物种类的影响较大;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具有普遍性,去除效果较好,在空床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10 min的情况下,活性炭吸附废水中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后,发现出水COD稳定低于20 mg/L,但该工艺运行成本较高,且需考虑活性炭的再生及处置问题。因此COD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应基于进水水质情况,在小试及中试规模试验可行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并综合考虑建设、运行、占地、高程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提标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