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39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98篇
综合类   631篇
基础理论   138篇
污染及防治   275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刘圣 《环境工程》2005,23(1):38-40
介绍了 12 5 0 0kVA硅铁电炉除尘工艺、主要设备组成及除尘系统优势 ,并对硅微粉的回收进行了投资分析。  相似文献   
412.
利用1987~2003年中对旅顺港进行的7次监测的历史数据和资料,对旅顺港的水质、沉积物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旅顺港环境质量较差,1999年始由于加大了对旅顺港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以及2000年至2002年对旅顺港疏浚,使旅顺港的环境质量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413.
进行了添加乙醇作为碳源强化油制气废水生物降解的研究,并利用GC/MS分析对油制气废水中芳烃类化合物的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共代谢基质乙醇的加入,可使菌种S-2、Y-3、XH-3、M-3对COD、氨氮、可萃取有机物等指标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7.6%~25.6%、34.9%~42.8%、10.4%~14.2%;但在所采用的时间范围内,酚类化合物的去除率降低;芳烃类化合物的去除率提高15.4%~21.2%。除了维持无共代谢条件下对芳环数≤3的芳烃类化合物的良好降解能力外,对芳环数为4~6的化合物降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14.
415.
为了调查清楚三峡水库消落区自然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在三峡水库消落区设置了 251个样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混合质边坡中,狗牙根群落占绝对优势;在145~155 m、155~165 m、165~175 m高程区间,狗牙根群落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其次为苍耳群落和狗尾草群落,且随着高程的增加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416.
目的:对某油田采出水用杀菌剂毒性进行评价,为员工安全操作及职业病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物试验方法,对某油田采出水用杀菌剂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该油田采出水用杀菌剂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 50)为3160 mg/(kg·bw),属实际无毒级;对普通级成年新西兰白兔皮肤为中等刺激性,对眼睛为严重眼损伤/对眼造成不可逆影响;对普通级白化豚鼠皮肤为低致敏性。结论:该油田采出水用杀菌剂对皮肤、眼睛可能存在较大损伤,作业人员进行相关作业时应做好防护。  相似文献   
417.
流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对于高原流域碳循环的认识仍然不足。白龙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研究高原流域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之一。为了研究白龙江流域河流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对白龙江流域河流水体进行了系统的空间序列采样并对河流水体水温、p H、电导率(EC)、DOC浓度、DOC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DOC))及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特征等进行测试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白龙江流域DOC浓度为0.4~4.1 mg/L,平均值为1.4 mg/L,δ~(13)C_(DOC)变化范围为-27.2‰~-26.2‰。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江源区高海拔区域DOC含量在全流域内最高,自源区至下游,DOC含量逐渐降低,干流中、下游DOC浓度值基本相同,南部DOC含量由上游支流至下游支流逐渐减少。白龙江流域DO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α(254)之间明显的正相关性,以及δ~(13)C_(DOC)的分布范围等,均表明DOC主要来源于以C3植物为主的陆源有机质,其空间分布受到海拔(温度)和土地利用控制。  相似文献   
418.
实验将纳米气泡(直径50~270nm)与臭氧相结合,对比臭氧纳米气泡处理后对3种表面活性剂去除土壤中柴油污染物的增效作用,并探讨表面活性剂浓度、土质以及土壤老化时间等不同条件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对不同方式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XRD、FTIR表征,采用GC/MS对柴油组分的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3种表面活性剂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柴油的洗脱效率也随之提高,洗脱能力依次为SDS>SDBS>TX-100。表面活性剂在搅拌实验30min内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增效明显,30~40min增速放缓。臭氧纳米气泡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砂土中柴油去除率明显高于壤土,其中砂土和壤土中柴油去除率提高约13%和9%。壤土中污染物的老化时间与去除率成反比,臭氧纳米气泡处理对较长老化时间的壤土中柴油去除率也有显著提高,对老化60天污染壤土提高近8%。FTIR光谱表明含有臭氧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减少对土壤中有机质主要官能团的影响。GC/MS图谱分析表明残留污染物组分主要为烷烃,降解难度:烷烃<烯烃<环烷烃<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419.
为考察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NaOH溶液为对象,利用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通过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自旋捕获,对不同条件下NaOH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形成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探讨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及降解过程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将DMPO添加到碱溶液中后,在EPR内检测到典型的DMPO-OH四重特征峰(1:2:2:1),说明碱溶液中形成了DMPO-OH加合物.②紫外光激发下,碱溶液体系能产生更强的DMPO-OH加合物特征信号,暗反应体系次之,可见光条件下最弱.③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与碱溶液浓度密切相关,当c(NaOH)由0.001 mol/L增至2 mol/L时,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峰呈先增后减最终几乎消失的变化趋势.④紫外光照时间对体系中DMPO-OH加合物的存在影响显著,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DMPO-OH加合物的浓度并没有逐渐增高,而是更加倾向于逐渐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形成的DMPO-OH加合物在短时间内被淬灭或分解.⑤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生成过程为瞬态过程,降解过程占主导,并且紫外光在其生成及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当c(DMPO)为350 mmol/L、c(NaOH)为0.1 mol/L、紫外光照时间为15 min时,碱溶液中DMPO-OH加合物的EPR信号最佳.   相似文献   
420.
TiO_2 in anatase crystal phase is a very effective catalyst i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To improve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the Ti-coating Mg Al hydrotalcite(Ti–Mg Al–LDH)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method.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i species coating parameters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hich was found to be affected by the furnace temperature, N2 flow rate and influx time of precursor gas. Application of RSM successfully increased the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of the Ti–Mg Al–LDH in methylene blue photodegradation under UV irradiation, leading to improved economy of the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Brunner–Emmet–Teller and Barrett–Joyner–Hallender, thermogravimetric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analyses, the Ti species(TiO_2or/and Ti~(4+)) were successfully coated on the Mg Al–LDH matrix. The Ti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Ti–Mg Al–LDH lead to a highe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than commercial TiO_2-P25.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VD method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for the industrial preparation of Ti-coating Mg Al–LDH material with goo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