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854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108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针对甘肃合水马家村(MJC)全新世黄土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分析磁化率和黑碳(焦炭和烟炱)等古气候指标,试图探讨黄土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生物质燃烧特征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 BP)气候寒冷而干旱,区域野火事件时而发生,植被生物量是此阶段野火发生与蔓延的限制因素;距今8000年以来,黑碳和炭屑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季节性降水增多从而抑制大范围火灾发生几率。然而,8000—7000 a BP和3500—2500 a BP野火频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仰韶时期老官台文化和寺洼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放火烧荒和开垦农田等活动有关;全新世晚期(3100 a BP至今)气候进一步干旱,生物质燃烧增强与人口增加和人类土地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其中1500—1000 a BP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峰值,这可能与隋唐以来该区农耕活动加强有关。可见,近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生物质燃烧特征受到气候和人类活动复合驱动所控制。  相似文献   
42.
北京地区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研究北京地区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采集了11个长期施用粪肥蔬菜基地的温室土壤和大田土壤,进行了抗生素以及ARGs种类和丰度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最高,其次为磺胺类抗生素,温室土壤抗生素残留普遍高于大田土壤.温室和大田土壤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L的检出率均为100%.温室土壤的Ⅰ类整合子(int I1)检出率比大田土壤高1.5倍.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介于10-4~10-2之间,温室土壤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普遍高于大田土壤.sul2的相对丰度与磺胺二甲嘧啶和强力霉素的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tet L相对丰度与抗生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北京地区农田土壤ARGs的污染现状,以及从ARGs角度评估农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畜禽养殖场空气中可培养抗生素耐药菌污染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兰河  贺雨伟  陈默  高敏  仇天雷  王旭明 《环境科学》2016,37(12):4531-4537
畜禽养殖场被认为是空气环境中耐药基因和致病菌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对北京地区22个畜禽养殖场逸散细菌、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菌气溶胶的浓度进行检测,对其粒径分布和动力学粒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种生物气溶胶(细菌、四环素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在猪舍内浓度最高,牛舍内最低.蛋鸡舍内两种抗生素耐药菌气溶胶的浓度均低于肉鸡.本研究在蛋鸡和肉鸡舍外空气中检测到了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菌,所占丰度分别为8.81%、15.89%和23.19%、36.53%.不同养殖场舍内外细菌、四环素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气溶胶浓度的粒径分布特点存在差异.动力学粒径研究结果显示,4种动物舍内的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菌气溶胶主要沉降在人体的咽喉和支气管.本研究结果将为评价养殖场生物气溶胶对周边空气环境污染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4.
菌株DA-1被发现能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中将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在以NO3-为唯一氮源的条件下研究了碳源、C/N和pH值对菌株DA-1好氧和厌氧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48 h内菌株DA-1的厌氧脱氮效率高于好氧脱氮率;菌株DA-1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利用乙酸、柠檬酸以及葡萄糖进行细胞增殖和反硝化。在厌氧条件下,三者作为碳源时的反硝化效率分别为(34.04±0.15)%、(22.72±0.32)%和(11.32±0.06)%,均低于好氧条件下的(25.38±0.14)%、(17.52±0.11)%和(8.06±0.01)%。2种条件下均是乙酸为碳源时反硝化效率最高。而丁二酸仅能在厌氧环境中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反硝化反应。C/N越高越有利于菌株DA-1的厌氧反硝化,当C/N为10时,反硝化效率最高为(35.06±0.19)%。而在好氧条件下,菌株反硝化效率随着C/N的升高,先升高再降低,当C/N为8时,反硝化效率最高;好氧和厌氧脱氮的最适pH值为7.0。体系偏酸或者偏碱都会造成菌株DA-1脱氮效率的降低并出现亚硝酸盐累积。厌氧环境中pH=5.0时累积的亚硝酸盐浓度高达(8.95±2.05)mg/mL。  相似文献   
45.
固相反硝化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水处理技术是决定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利用常规水处理技术(生物过滤)可以有效去除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氨氮、有机物和亚硝酸盐,使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但常常造成硝酸盐的积累。文章综述了生物反硝化技术去除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硝酸盐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一种新型的脱硝技术—固相反硝化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的核心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
以赵王河水为原水,在初秋和秋末冬初对以香蒲、睡莲、芦苇、鸢尾、美人蕉为栽培植物的水培样净化微污染河水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初秋,各水培植物处理下河水高锰酸盐指数增加,鸢尾最高,各植物对河水TN去除都有效果,睡莲最高,去除率在30%~40%之间,植物存在对TN处理很重要,植物对TP作用较小。秋末冬初,植物在良好保温下可继续生存,但受植物内部生长节律的影响,植物对河水净化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7.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基本分析样品必须有岩矿石物质组构的代表性,刻槽样是最常用的基本分析样品,其代表性主要决定于岩矿石物质组分的均匀程度、样槽的断面规格和样槽的布设位置。岩矿石的物质组分分布越均匀,样槽断面规格越大,样品体积越大,样品的代表性越好。样槽断面规格过小、布设不合理、样品重量误差超限,都会影响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和成果的可靠性乃至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结论。本文从岩矿石的物质组分均匀性和勘查工作程度的要求等方面,就常见矿种勘查工作中刻槽样规格的选取进行了全面论述,这对矿产地质勘查项目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全球大气降水的氢同位素组成存在海拔效应,这种海拔效应被继承在不同海拔高度生长的植物叶蜡中,并被很好地保存在地质记录中,这是氢同位素应用于古高度研究的基础。随着GC-TC-IRMS分析技术的发展,有机质氢分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源于植物叶蜡的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示踪海拔变化的原理、影响因素(降水、植被类型、环境参数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在示踪海拔高度变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解释地质记录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与定量重建海拔高度时,需要对一些影响氢同位素—高度关系的因素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转子系统耦合故障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含有横向裂纹、转静碰摩的非线性转子动力学模型。首先研究了不同转速下裂纹、碰摩单一故障下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其次研究了两种故障耦合情况下系统的振动响应特征。采用波形图、FFT谱图、瞬时频率和Hilbert-Huang时频谱(HHS)相结合的方法对故障转子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多种时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转子的故障特征,裂纹转子在1/5、1/3临界转速时会发生较为明显的5X、3X谐波,且裂纹的产生会导致响应幅值增大,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碰摩。   相似文献   
50.
研究以污水生物处理中的活性污泥为对象,采用氮蓝四唑光还原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从样品制备和保存方面探讨了是否添加溶菌酶液、细胞破碎时间、酶液保存时间与保存温度等因素对SOD活性测定的影响。研究表明,溶菌酶液的加入提高了细胞破碎效果;细胞破碎的条件为99次(工作3 s,停3 s),时间为40 min时破碎效果最好;酶液保存时间在4 h内最佳;-20℃保存比4℃保存对酶活性影响小。最佳检测条件为:取样量为1 mL时,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20 min时,SOD酶活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