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90篇 |
免费 | 4535篇 |
国内免费 | 95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957篇 |
废物处理 | 469篇 |
环保管理 | 2248篇 |
综合类 | 21931篇 |
基础理论 | 3483篇 |
污染及防治 | 1835篇 |
评价与监测 | 1684篇 |
社会与环境 | 1832篇 |
灾害及防治 | 1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6篇 |
2023年 | 912篇 |
2022年 | 1936篇 |
2021年 | 2025篇 |
2020年 | 2443篇 |
2019年 | 1667篇 |
2018年 | 1600篇 |
2017年 | 1893篇 |
2016年 | 1534篇 |
2015年 | 1718篇 |
2014年 | 1557篇 |
2013年 | 1885篇 |
2012年 | 2399篇 |
2011年 | 2244篇 |
2010年 | 2213篇 |
2009年 | 2202篇 |
2008年 | 2022篇 |
2007年 | 2009篇 |
2006年 | 1968篇 |
2005年 | 1487篇 |
2004年 | 1056篇 |
2003年 | 632篇 |
2002年 | 606篇 |
2001年 | 518篇 |
2000年 | 441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究FeCl3混凝调理过程中活性污泥脱水性能与电化学阻抗谱参数的关联关系,选取北京3座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研究不同调理投药量下活性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比阻(SRF)、抽滤含水率、Zeta电位、电导率以及电化学阻抗等指标的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讨论污泥脱水性能与阻抗谱参数(ds/fc)的相关性,并探讨ds/fc预测污泥脱水性能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FeCl3调理活性污泥的较适投加量为100 mg·g-1;超过100 mg·g-1时,活性污泥CST、SRF、抽滤含水率基本不再下降,Zeta电位却缓慢升高;电化学阻抗Z则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且Nyquist图中高频区半圆面积减小,这表明电子更易转移、污泥更易导电。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均与ds/fc呈显著正相关(r > 0.639,p < 0.01);3种活性污泥CST、SRF、抽滤含水率分别与ds/fc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呈线性关系,且线性方程斜率为正值(R2 > 0.921,p < 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ds/fc参数可以作为指示脱水性能的潜在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减量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堆高稳定性变化,以南方某典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堆体安全监测。通过布设渗沥液水位、堆体表面位移和深层侧向位移等在线监测设备,获取连续稳定的堆体安全特征数据。并使用GeoStudio软件分析填埋高度和渗沥液水位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埋场滞水位埋深摆动幅度为0~4 m,主水位降低幅度为1~2 m,渗沥液水位高度、表面位移速率受降雨量和填埋作业影响较为明显;填埋初期,堆体持续向外滑移,日均滑移速率在1~8 mm·d−1;堆体作业区域由于堆体厚度大、堆填速率快,其深层侧向位移速率大于两侧边坡区域,雨季滑移速率大于旱季,1年内表层累计水平位移可达到950 mm。渗沥液水位对填埋堆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渗沥液水位的下降,堆体安全系数逐渐增大,填埋场警戒水位埋深可设为5.0 m。本研究结果可为垃圾填埋场的堆体安全稳定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尖晶石型铁氧体在光催化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团聚作用会影响催化效果,构建异质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催化效率。通过自组装法合成了一系列Bi2WO6/NiFe2O4 p-n型异质结催化剂(NiFe-Bi-XY),并将其应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四环素污染物。在太阳光/NiFe-Bi-73/过一硫酸盐(PMS)体系中,在反应30 min时对20 mg·L−1四环素溶液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1.1%,矿化率可以达到56.3%,所构建的反应体系在碱性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四环素良好的去除效果。通过XPS价带谱、禁带宽度计算、Mott-Schottky和ESR测试证明NiFe-Bi-XY形成了p-n型异质结结构。在所构建的体系中,四环素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光催化和非光催化降解2种途径共同实现的。淬灭实验结果表明,·O2−和1O2是降解四环素的主要活性物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合成高效的二元异质结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为及时、准确掌握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基于“北京二号”影像数据和同期的野外综合水体实测数据,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黑臭水体进行识别,并引入地理探测器对黑臭水体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Faster R-CNN算法的黑臭水体遥感识别,总准确率达到90%左右,短时间内(5~33 h)即可完成北京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的筛查工作;在空间维度上,黑臭水体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外,并在通州区、朝阳区和大兴区较为集中;在时间维度上,专项治理期间(2015—2018年)内,黑臭水体的数量和长度总体趋势都是递减的,但偶尔也有反黑现象;2018年底,在全市建成区范围内,已全面消除黑臭现象;在一年内,第1季度水体环境最好,第2季度次之,第3季度最差,从第4季度开始好转;在北京市大兴区,土壤全氮量(贡献率为32.07%)和周边养殖场排污(贡献率为27.04%)是黑臭水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贡献率为8%)、土壤类型(贡献率为7.6%)和土地利用类型(贡献率为6.1%)的贡献率较弱。由此可以看出,基于Faster R-CNN算法识别影像中的黑臭水体识别准确率高,可及时、准确地监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情况,使用地理探测器可定量分析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本研究成果可为城市黑臭水体的动态监测和治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5.
针对某大型铁路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弃渣以及建设过程中建材短缺的问题,以其典型段为例,对沿线弃渣的数量、性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针对性规划,给出了具体的隧道弃渣利用方向和调配规划。结果表明,该段隧道产生的弃渣绝大部分都可符合相关工程的利用要求,在对典型段隧道所产生的弃渣经过合理规划后,该段弃渣的利用率理论上可达100.00%。在国内目前常规的隧道弃渣利用方式基础上,针对铁路工程,基于工程建筑材料、地方产业对隧道弃渣资源化利用进行统筹分析,提出了以隧道利用为主、其他工程利用为辅,兼顾地方产业利用的多层级隧道弃渣利用模式。本研究可为保障该大型铁路绿色环保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促进相关单位准确理解《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 1186-2021)各条款,推动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行业全面执行环境管理技术要求,结合行业典型工艺路线、特征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现状,对新发布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解读。技术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废锂离子动力电池处理行业开展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重金属、氟化物等污染防治水平,以促进中国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行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批次实验考察了非生物作用下3-羟基丁酸/戊酸酯共聚物(PHBV)的有机碳释放规律;以PHBV颗粒和陶粒作为填料建立了填充柱生物膜反应器,并通过长期(90 d)运行考察了其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氮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非生物作用下PHBV难以向水体中释放有机碳;以PHBV作为固态碳源的生物膜反应器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器运行状态(HRT为2 h)稳定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8±1.3)%和(87.5±2.2)%,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11 g·(L·d)−1和0.20 g·(L·d)−1。填充柱沿水流方向可以分为2个区段,0~20 cm柱体内主要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20~100 cm柱体内主要进行反硝化过程;反应器中微弱的亚硝酸盐积累可以归因于短程反硝化。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为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磷是引起地表水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高效低成本的吸附材料是去除废水中磷的关键所在。基于此,采用共沉淀法制得镧、锆改性的油菜秆(La-BC、Zr-BC)和菱角壳(La-TN、Zr-TN),探究了其对模拟废水中磷的吸附去除;分别考察了在改性材料不同投加量、溶液pH、磷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对磷吸附特征的影响。FT-IR和SEM-EDS表征结果表明,镧和锆均已成功负载于油菜秆和菱角壳的表面上。La-TN、La-BC、Zr-TN和Zr-BC对磷的吸附量随改性材料投加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49、11.41、6.85、6.83 mg$ \cdot {{\rm{g}}}^{-1}$ 。随pH的上升,镧改性材料对磷的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锆改性材料呈幂函数式下降。4种改性材料的吸附动力学使用叶诺维奇模型描述更为合适,且吸附等温线使用Freundlich模型拟合更佳。La-BC、Zr-BC、La-TN、Zr-TN在养猪废水中吸附量分别为14.82、10.36、15.41和8.91 ${\rm{m}}{\rm{g}} \cdot {{\rm{g}}}^{-1}$ ,较改性前分别提升了34、20、53、37倍,这表明4种改性材料可作为养猪废水中除磷的潜在材料。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废水中磷的去除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9.
1000.
针对双氰胺甲醛(DDF)在对阴离子染料废水絮凝脱色中形成的絮体数量少、体积小,导致沉降性差、废水出水浊度较高的问题,以聚丙烯腈纤维(PAN)为基体接枝DDF,增大其分子质量,制得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AN-DDF,黏度法测得其分子质量为1 086 718 Da,聚合度为4 347。考察了PAN-DDF投加量、沉淀时间、pH、温度对单一组分和混合组分下刚果红、酸性兰9、活性嫩黄K-6G3种染料絮凝脱色效果的影响,并使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其表征。结果表明:在30 ℃下,在200 mL染料浓度为20 mg·L−1,pH=10的模拟废水中投加20 mg PAN-DDF,沉淀30 min,脱色效果最佳。其对单一组分的刚果红、酸性兰9、活性嫩黄K-6G的脱色率分别为93.31%、84.16%、83.63%,上清液的浊度分别为1.79、2.23、1.39 NTU;对混合组分中3种染料的脱色率分别为81.74%、76.24%、62.57%,上清液的浊度为2.79 NTU。通过对比PAN接枝DDF前后扫描电镜照片,发现原光滑表面变粗糙,并附着大量颗粒物。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PAN-DDF分子结构上含有—NH+、—$ {\rm{NH}}_{\rm{3}}^{\rm{ + }}$ 、C=N+=C等多种活性基团。 相似文献